【高铁非地方发展救世主】又一起“抢高铁”事件,空气中却多了一丝暴戾的味道。四川广安邻水为求高铁过境,发生于5月16日的诉求表达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造成68人受伤。目前,事态虽然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留下的深刻反思依然在回荡。 论及“导火索”,即达渝城际铁路规划有东线、西线两套方案,分别经过同属广安市的邻水县、广安区。但该市发改委日前表示,他们支持经过广安区的西线方案。这与先前邻水群众的预期不一致,促使他们从签名请愿到走上街头表达诉求。 一些人采用这样的方式,与高铁背后的经济光环密切相关。高铁站一方面可以吸引客流量,方便当地人出行,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相关投资,带动GDP增长。这也是之前湖南邵阳十万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河南两个相邻市县唇枪舌剑争夺高铁立项等事件的经济动因。 想成为高铁“项链上的珍珠”,不想成为“项链旁边的石头”,是欠发达地区的普遍心态。紧跟而上的发展干劲值得理解。然而,不论是打“悲情牌”,还是出“优势牌”,如果夹杂着违法的暗箱操作、违规的利益“公关”,混合着隔空对骂的戾气甚至衍生暴力的群体性事件,那么,这样“抢高铁“,只会导致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资产”。 应当看到,高铁站点选择,在民意之外,毕竟要尊重科学规划,权衡经济效益、地理条件、民生、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面对不同的民意诉求,科学规划这一原则不能丧失。不管各地政府如何“公关”,高铁规划环节必须保证合法而廉洁。 其次,高铁并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救世主”。高铁变“慢铁”、开心变“闹心”的事情不是没有。高铁效应能否最大化,取决于地方经济基础怎样,产业格局如何。简政放权刺激创业创新、诚信建设有利招商引资,文明共建促进乐业安居……投资环境的改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岂会“华山自古一条道”,怎可绑定在一条运能有限的铁道上?地区发展不仅仅依靠区域资源配置的利益博弈,更加依靠改革引擎、科技创新和长远的战略谋划。 邻水事件是一道时代考题,即如何准确体察民意,做到事前预判?面对民意压力,决策该何去何从?在民意分化、舆情复杂的今天,任何一项科学决策都不能逞匹夫之勇,图一时之快,越是敏感时刻、敏感问题,越要保持冷静、理智。好的决策,必须保持定力、顶住压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达到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可能与现实的平衡。做到这一点,决策者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全局的胸襟和历史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