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41|评论: 3

[交流共享] 【梨园丹青】戏剧人物画家王双才谈:川剧画里有话 (巴蜀画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戏剧人物画家王双才谈:川剧画里有话

                                 
2014-05-06 15:48:25 来源:《巴蜀画派》 作者:陈佳玥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235379450.jpg

王双才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303216941.jpg

《迎贤店》周企何饰店婆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319920864.jpg

《打神》陈巧茹饰焦桂英


     “茶饭天地,家庭生活,迎来麻将复兴岁月。有几个皓首白丁,懒修方城,却偏爱快二流,慢一字,昆高胡弹琴。痴心不改,傻帽!亏得您认认真真爬格子。写出了发蒙读物,绘出了舞台漫画,赔出了退休工资,恋恋恋,黄昏恋昨日黄花!”2012年是振兴川剧的第三十个年头,戏剧画家王双才出版了一本画册《美哉川戏》。“巴蜀鬼才”魏明伦为画册作序《长联代序》。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艺术最不景气之时,王双才从传统的山水花鸟画转向,苦心研创中国戏曲人物画。如今年过古稀的王双才,在戏曲人物画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对戏画创作的热情不减,诚如魏明伦所言“痴心不改,黄昏恋昨日黄花”。

     在王双才不大的画室里,柜子、桌子、椅子、地上都堆满了书,毛笔和丹青反而不显眼。王双才说戏画创作的难度不在画理画技之上,戏曲国粹和书画国粹的结合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王双才引用了苏轼的绘画观念阐述他的戏画创作——轻形似,重神似。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333860978.jpg

《跪门吃草刘成基饰须贾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345456699.jpg

《易胆大》陈智林饰易胆大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40506/20140506154356832695.jpg

《赠绨袍》刘成基饰须贾


     王双才笔下的川剧戏画,第一眼便觉漫画涂鸦式的肆意,寥寥数笔勾勒的人物轮廓,简单得犹如孩童般的笔触。细看之下,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却对人物的神情,动作,衣饰,道具进行了到位的刻画。神似不在繁杂,写意不在形式,但王双才对川剧的历史、剧目、演员的研究,让他能够抓住精彩瞬间来表现戏眼。看似没有规矩可循的笔触却将画理和戏理有机结合,因而王双才的戏画便可观图说戏。

     王双才并不仅仅只创作川剧戏画,但如何画出川剧和其他剧种的区别,王双才给出的答案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术。巴蜀之地的安逸闲适养出了川人的机趣幽默,川人演绎的川剧自然带着机趣幽默的川味。

     《美哉川戏》收录了王双才创作的157幅川剧戏画,上编为“川剧图版”,以图文的方式介绍了川剧的经典剧目和表演大师。“四大名丑”刘成基的代表作《跪门吃草》,在王双才的笔下变化为夸张生动的画面语言。须贾被逼吃马草,武官张嘴恐吓,一手拿刀一手举拳,后脚踏起倾向须贾。而须贾已然被吓倒在地,一手撑地一手前伸,似要阻挡气势汹汹的武官,而青色的脸孔,抖落的水发又暴露了须贾此刻的恐慌。王双才对这一瞬间的拿捏,让观者品出了川剧的滑而不稽,却又留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戏没有夺画的神采,画没有盖戏的川味。画册的下编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舞台艺术人物形象画集”,正是王双才对川剧传承人的肯定,陈巧茹在《打神》中饰演焦桂英的经典形象也被生动刻画。

     川剧有过辉煌,有过衰落,但它在历史长河中能够薪火相传,依赖的是这一方土地一方川人。那些今天仍然活跃在川剧舞台和绘画舞台的川人,用他们的演绎传承着川剧。这巴蜀文化的火种不灭,川剧的根就不断。

编辑:陈荷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笔思故——周平珖 霍晓题款42米长卷缅怀王双才

                                                      
2015-05-28 11:58:4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1823.png

[1/11]

王双才遗作《读画说戏》





[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1823.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1134.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3932.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2123.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42488.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4620.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5683.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3263.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41322.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4163.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8/20150528011414542.png[/url]




     5月26日,以戏剧绘画著名的王双才先生遗作《读画说戏》绘画长卷在成都御翠草堂森林公园惊艳亮相。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先生之子、旅美画家周平珖为长卷题款,著名书法家、御翠草堂主人霍晓补白于后。
     戏剧绘画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鼎盛于明清,在当代则以水墨画为主要载体,在关良、韩羽等大家的手中发扬光大。以简代繁,以虚表实,以意传神,简朴生动,空灵大气的中国戏剧和以写意见长的中国水墨画一炉同冶,相得益彰。

     王双才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即潜心戏剧人物绘画创作。2012年,他在自己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10年的戏剧绘画基础上重绘了这幅手卷。长卷中56幅画面以戏入画,以画承戏,将戏剧、国画两大国粹融为一体,加之以流畅的书法表现著名戏曲评论家陈国福先生所作之注解点评,画面笔意盎然,人物生动鲜活,神韵十足。“知戏者读之,共鸣发于心扉,不知戏者读之,情感动于明窗”,达到了笔墨、神韵、书法与戏剧思想艺术的和谐统一。

     据长卷收藏者四川省产业经济促进会秘书长、朱学才介绍,他在结识王双才先生之后,即对王老的创作高度关注,出于记录和保护戏剧,特别是川剧这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特地请王老对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原本零散的画作整理结集,并协助王老完成了整个创作。

     在旅美艺术家周平珖回国举办《云天归来》画展前,朱学才得知周平珖系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之子,又专门找出其收藏的同出于王双才之手的川剧绘画《做文章》赠送给周平珖。《做文章》是川剧名丑周企何的代表作之一,朱学才在赠画时表示了对平珖先生在海外弘扬中华与四川传统文化的敬意,期待平珖先生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艺术成就更上层楼。

     周平珖对此感叹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戏剧历史可追溯几千年前,流派众多,博大精深。善画戏者有之,而画家王变才老师所画戏剧42米长卷堪称双才双绝,所画各剧种各流派经典名剧,又有戏剧评论家陈国富所撰文章,一画配一文,传承著国之精粹,戏剧之魂魄。我父亲是戏剧家,我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对戏剧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感和热爱。受书法家御翠草堂主人的邀請,众友雅集于御翠草堂。朱学才先生抱來他收藏的该幅作品。在众人帮助下,亲托白布,在园林草坪上轻轻展开之时,让我心潮难平,激动万分!好画,佳作!兴然题写“悅古之戏”。好戏悅人,古今如此!

     霍晓先生作为王双才好友和东道主,则以其成名小行楷手书补白“彼此名言绝,园中闻异香”。两位名家题款令整个长卷在古朴精绝之外,更浮溢出道道雅趣。书画承情,致文脉永系,四川艺坛再添佳话。


     御翠草堂占地50余亩的私家园林“御翠草堂”亭榭星布,小径通幽,潭下幼莲吐苞,园中古木成林,是雅集论道的著名“据点”。当42米长卷在草坪完全展开,56幅画面跃然纸上,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以造园、说园、写园、玩园和小楷、小行楷书法闻名于艺坛的园林主人霍晓布置笔墨,周平珖先生为长卷题款“悦古之戏”。周平珖解释道:悦,是赏心悦目的悦;古,是古人的古;悦古之戏,记载着历代的精粹,观者有欣赏之悦,有思怀之悦。语义双关,各解其意。

王双才简介:


     四川著名国画家、擅画戏剧人物而享誉画坛的王双才老先生因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在成都第七人民医院病逝,享年74岁。王双才画了30年的水墨戏剧人物,2004年,他还让中国戏剧人物画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权威文艺奖项“群星奖”的金奖。

编辑:孙毅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双才戏画印象:有戏画路宽

                                                             2013-10-30 09:24:40 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曾策



http://image.99ys.com/images/20131030/20131030092247775824.jpg

王双才作品《迎春》

笔者偶读《关良画意》,便感知画意中声情并茂的戏剧人物有出神入化的高韵,其神到意似、神飞色扬,叹息间不禁自语:“真不愧大师手笔,戏画泰斗!”话音刚落,友人递来一本王双才戏曲专集《读画说戏》,品看过后即大呼“痛快”,并在心底将其与“关良戏画”认真相较,抛开画坛地位、声望及市场认可度不谈,仅就艺术修为和戏画品味而言,笔者认为:王双才是继关良之后又一戏画大隐,前者呼,后者应,二者承前启后各领风骚于中国当代戏画舞台。只因前者名头太盛,而后者为艺做人极低调,故王双才只得大隐藏锋于蜀地,然中国“戏剧文画”的发扬光大已非故去的关良大师之责,故王双才戏画浮面上位并为世人所认识就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从“就画论画,以戏度画”的角度来说,王双才的戏画作品是放眼中国当代在世画家的戏剧绘画一号人物,理由如下:

首先,就是对戏剧的研究和理解而言,他可谓“痴迷沉醉”,其家中所藏戏剧类专著集中了中国各时期戏剧出版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京剧、川剧、昆剧等,他的研究心得丰厚,唱词随口、戏典随心、造画随笔,下笔之前细思慢量,显然成竹在胸并一气成画,使观者神驰之并猛然大呼“过瘾”。多年来,他养成了“言出必戏,挥手即画”的习惯,在戏画理论和实践上底蕴深厚,享有“双才合一、戏画逸杰”的佳誉。其次,就绘画本身来讲,王双才戏画深得中国传统文人画精髓,作品中的书法体味和墨润意彩兼顾,逸笔神草、写意达韵、离形归神,在看似涂鸦日的笔触中蕴涵书画意趣,且墨饱韵丰、气势贯通,大写意笔肆墨彩纷呈,有“点染飞墨,写戏畅神”的妙处,其笔墨精神、绘画感觉和章法功力在一鼓作气间全然倾注于画面上,并形成一种独有的自我绘画风貌,故其画感竭尽神采飞扬、神畅意酣,赋诗为赞:“神到极致心墨舞,戏有画路天地宽。”

再从弘扬“戏剧文化”的角度来看,王双才走得很远,其作品以气度、力度、厚度和深度取胜;追求作品内涵底蕴,以戏入画,用画承戏,将国画、戏剧两大国粹同治于中国绘画艺术中。从1996年至2006年连续十年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读画说戏”专栏向世界广泛宣传中国的戏剧绘画艺术;2004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美术金奖;2011年被推选为“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是名副其实的无各种职权背景且低调谦和的“戏画逸杰”和“中国当代民间戏画大隐”。

                                                        编辑:江兵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99专访】周平珖:一茶一曲中的雅致与精细

                                                                      2015-05-21 15:10:3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毅



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21945.png
[1/10]

周平珖





[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21945.pn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22864.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23262.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23100.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159168.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200915.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200554.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201373.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201871.jpg[/url][url=]http://image.99ys.com/2015/0521/20150521032202286.jpg[/url]




2015年5月23日,旅美艺术家周平珖2015国画作品展“云天归来”将在成都斯为美术馆开展。此次展出作品为周平珖近两年的创作;两年中,他跋涉于各国的山水之间,用绘画的语言去描绘自我的内心世界;将泼墨、泼彩、写意、工笔融为一体去呈现现代中国画家的人文情怀。



爱莲说 绢本 47×231


继承

周平珖绘画种类涉及到了花鸟、人物、山水,表现手法也囊括了泼墨、泼彩、写意、工笔等,可算是对中国绘画进行着全面的研究。这全面的特性,如果要去追问因由,师徒传承自然是不可不提的一面:周平珖师承张大千的弟子赵蕴玉;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对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这种全面性,也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第一人”。而他所创的大风堂也一直秉承这一特性,从徒弟到徒孙在对绘画题材的选择和技法上从不局限于一种门类,在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在众多门类中,周平珖对于花鸟系类更为着迷,而花鸟系列中的莲,他尤为独爱。周平珖对此曾写道:“清香溢远,三十六坡陂下,临池写生。风、晴、雨、露;晨、午、暮、晚,初夏与高秋,莲池中变化无尽,风情万种。只有细心体会观察,才能诠释其莲之画意。”



荷叶罗裙一色裁


彩色

周平珖对于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他作品中的色彩比起传统的中国画多了份艳丽,而与近代的重彩比之却不失淡雅。这种艳丽和淡雅除了和他本人多彩的阅历、自身性情的平和不可分割以外,对于色彩原料和墨的“挑剔”也是重要的因素:“墨须使用古墨,而所有颜色“朱砂”“青”“绿”“红”等都是使用矿物原料,并自己亲手研磨”。 在交谈中,周平珖玩笑的说到:“如果以后需见证我画的真伪,可以直接取画中材料进行验证便能一知真假。”

当然,还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受父亲川剧艺术的影响。周平珖的父亲是川剧大师周企何老先生;也因父亲职业的关系,从小的他便游玩在川剧剧场的台前幕后;幕后,当川剧演员们将将一层层饱和度极高的彩妆描绘到五官相对的位置时,对于年幼的他来说他们也是在进行一种绘画,只是绘画所需的颜料变成了彩妆、画纸被人脸代替。当演员着上妆,穿戴好绚丽的行头在台上进行表演时,脸上和服装上的色彩便随他们的动作流动起来,时快时慢,舞台下的他如同在欣赏一幅由色彩构成的抽象作品。川剧表演舞台上的色彩观感,也为他现在画中绚丽色彩埋下了伏笔。



路路和风 68×69.1


川剧

川剧对周平珖的的启发并不只是色彩,他觉得川剧和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手法,但他们毕竟都为艺术,有它的共同性,尤其是川剧的表现手法,都跟画画的写意、工笔是分不开的。“比如在舞台上拿一个木片,就知道你是在划船,并不需要放一条真正的船来表示,那就是写意的方式;但是工笔,就比较具象,比如布帘、床、几把椅子,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比较具象的出现,他从绘画里面把写意带进川剧中,一个手势和眼神的表现,也能运用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眼色,轻描淡写就把那个表情里的故事说尽了”。


秋白之景 132×66


渊源

虽然父亲周企何作是川剧表演大师,但周平珖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去子承父业。相对与舞台艺术用说唱、动作去传达情感,周平珖选择了更为静态的艺术——绘画,只有在安静、舒雅的创作方式中周平珖才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悟真实的表达出来。这种选择也因父亲和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关山月等交情甚笃,并收藏了不少这些大师的画作。当年少的周平珖面对这些大师作品时,便被其吸引,不由自主的拿起笔去进行临摹,而在临摹过程中他渐渐表现出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此后便在父亲周企何的指导下进行绘画练习。当年纪渐长时便拜师于赵蕴玉、萧建初和张采芹等蜀中名家,正式踏入自己的绘画生涯。


清风扶池岸 绢本 43.5×181


旅美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如同改革开放般进入到一个繁杂的阶段,周平珖每天也面对着频繁的应酬,这总令他难以静心创作。在一次赴美办展大获成功后,同是旅美画家的丁绍光建议他留在美国,因为这边的创作环境相对清静;正需安静之所的他便以“杰出艺术人才”身份定居洛杉矶。

洛杉矶的生活,让周平珖找回了以前创作的状态;每天清晨,他会在洛家里泡上一杯四川的茉莉花茶,再放上一曲川剧或京剧的传统剧目,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环境中进行创作。

环境的改变不仅让他找回了以前的创作状态,也彻底打开了他的思维和视线,在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书画和对西方艺术学习后,周平珖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东西方经典作品的沐浴中,他开始尝试将东西技法融合,为国画铺满富丽底色便是一种新的探索——当有外国朋友误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是没画完的效果,他便尝试先在纸上铺满一层淡雅底色,然后用淡淡的晕染,或缥缈云彩、或氤氲雾气,或潺潺流水去化解外国人对 “留白”的误读……

这次展览以“云天归来”为主题,对于在外游历20余年的周平珖来说这种“归来”既是故园的回归,更是在外探索和实践后对于中国文化的回归。

编辑:孙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