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31|评论: 0

[原创] 新华网规劝莫造童星,用老思想说老问题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5-3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童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不少家长倾尽精力、物力、财力,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童星。“造星热”的背后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但不容忽视的是,“造星”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以及不少“形式大过内容”的“童星加工厂”借机“宰割”家长。专家认为,孩子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容易适得其反。(新华网2015/05/30)
  昨晚八点零三分,新华网刊登题为《“童星加工厂”真能培养出童星吗?——别让家长“造星梦”坏了孩子童真》的文章。
  此文号称新媒体专电,其实反映的还是老思想,说的还是老问题。
  何种老思想?
  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作为用纳税人的钱办起来的官媒,总得替纳税人的孩子们着下想是不是?当然,若发个什么儿童节快乐之类,太低级了,没人爱看;因此,来一篇高屋建瓴的文章,通过采访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家长,希望从父母的强暴中,替孩子夺回本该属于他们的童真——不管是祝快乐还是争童真——本质上,这文章,就是用来应景的——是谓老思想——啥节日来了,就得出来点个卯——用时髦的话说,是刷下存在感。
  什么老问题?
  当然就是拔苗助长了。
  其实啊,中国人是有拔苗助长传统的。这成语,源自《孟子》,可见,在《孟子》被写就之前,这种思想,就有了。不过,当时乃是本义,真的是把禾苗拨出来一点,显然长了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都枯焦了。而此传统的“集大成者”,莫过于赶英超美、大炼钢铁、高放卫星、亩产几万斤。咱不知道那时新华社是否像今天这样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但咱知道人民日报上,是津津乐道图文并茂的。以致于,如今,仍常被网友们拎出来嘲笑。
  此传统之下,父母给自己的孩子画一个童星梦的大饼然后给孩子报各种班参加各种比赛——用新华网中的故事,愿倒贴几十万给孩子争一个上电视电影的机会或愿花大钱替孩子出专辑——也就好理解了。
  至于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想法,基本不重要。因为父母们认为,自己总是为孩子好的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替孩子在打算呀,将来孩子一定会理解自己、感谢自己的——家长的这种作法,其实也有传统,八个字——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到溥仪汪精卫,他们谁不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为了天下好呢?
  所不同的是,父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拔苗助长,就算有坏处,最终受害的,也就是自己的孩子罢了,范围极小。自作自受。补救起来,也容易。
  再者,新华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背景,在各种二代大行其道,阶层日益固化的当下,有钱的父母砸钱没钱的父母借钱给孩子争一个出线权,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破除父母急功近利的最好方式,是竞争环境的公正公平——外地人在北京读个书都要办二十几个证,你怎能要求他们不走虽然成功率低但尚算捷径的童星之路呢?(屏山石2015/05/31)



  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原创时评、感悟历史,欢迎关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