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薄的身躯 刻画出厚实尊严
小小屏幕 撑起大大一片天
观众静候在我的眼前
灯光闪耀在后面
唱念做打喜怒哀乐
记得跟着锣鼓点
近在咫尺 远在天边
皮影似神仙 我身轻如燕
你面前忽隐又忽现
飘逸在云和雾里面
——摘自周杰伦演唱的《皮影戏》
隔幕传情 影中世界
夜幕初降,在小院里立起一张白色布幕,背后打上灯光,
架着半透明的皮偶人,一场“皮鞑鞑戏”就要上演。
幕后,灯调唱腔轻快活泼,铙钹丝管低吟浅唱。
幕上,精致的皮影人奔走打斗,浓墨重彩的画面如梦似幻……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每逢节庆,皮影剧团就忙得打转,往往一天就要赶好几场表演。
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一片。
“巴州皮影”最早出现于北宋初期,到如今已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沉淀与变迁。
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1949年,巴州区共有68个皮影剧团,
光是清杠渡(今清江)就多达3个,而且当时的皮影雕刻作坊就有13个。
然而,作为老巴州的标志之一,
“演尽世间悲欢离合与恩怨情仇”的传统巴州皮影剧团如今只剩下了3个。
家中的老人都知道:在皮影剧团中只有班主是固定的,
其次专业性较强的为走影子演员,多是祖传下来的。
而伴奏的打击、弦乐人员则常常变化。
凡是川剧爱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间端公戏班子成员都可能参于进来。
如果你的爷爷会吹唢呐,那很有可能他曾经就参与过皮影戏的演出。
巴州皮影戏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灯调唱腔,节奏鲜明,旋律明快。
伴奏以锣鼓打击为主,次为京胡、盖板、二胡、唢呐,
另外还有扬琴、琵琶等,打锣鼓和走影子者必须兼唱。
皮人的制作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手艺活,学好这门手艺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
“画纸人”,又称纸格子:将皮人的头、身、四肢分别画于纸上;
生牛皮的加工制作:将黄牛皮发汗、浸泡、清洗、刮毛、剥掉胧筋,上架绷伸阴干后待用;
下料雕刻:将加工好的牛皮按需要大小下料后将纸格子粘贴于皮块上用錾刀锤刻;
上色:在雕刻好的各部分上按需要用大小不等的狼毫进行上色;
上亮油:亮油为当地民间桐子油熬制的明油浸泡,让其透明可保存200年以上;
组成装人:将分开雕刻的皮人的各部分用粗麻绳连接打结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皮人,并在肩和两手上装上提签。
(以上图中的人物是非遗传人巴州区曾口镇的肖德秋,以及他的儿子、儿媳妇。)
皮影戏的色彩是浓烈的、爱恨是分明的,谁忠谁奸一眼可辨。
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故事。
如果写作一首诗,那肯定是: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正如许多民间传统手艺一样,巴州皮影的传承多为家族传承。
如今曾口皮影剧团的肖德秋和肖德和;
得字山王氏皮影王茂桃、王廷龙;
以及巴州镇皮影剧团的李玉湘。
他们的技艺都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的家族皮影技艺都在传承上中断了。
剧目
一天晚上,幕布上正在上演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后者追得前者狼狈而逃。
“二郎神”对“孙悟空”说:“嗨,你怎么跳到巴河里去了哦?”
表演者李玉湘的机智改编,让观众们哄堂大笑。
巴州皮影戏的演出剧目主要以神话戏为主,剧目有三、四百个左右。
演出的剧目除《封神榜》上的神话戏外,还有《三国演义》上的历史故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则是小细娃儿的最爱~~
老人们总是回忆说:小的时候,为了看一场皮影戏,跑得鞋子都不见了。
然而,这样的回忆,现在的孩子从未经历过……
也许,巴州皮影有着消失的危险
现在,那些老手艺正挣扎在坚持与否的边缘
连周杰伦都在歌唱皮影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看一场?
请转发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
原文链接:
巴州微视界 巴州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