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抗战老兵——范增 他,17岁被抓壮丁。他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批军人。我们熟知的资阳苕皮回锅肉相伴他曲折的一生。他就是今年87岁的范增,家住雁江区保和镇。 虽然没有面对面与日本人进行过激烈战斗,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仍旧为后辈留下了许多的精彩故事。 一、17岁被抓壮丁亲眼见老乡被“就地正法” 保和镇过去叫广佛场。1945年的冬天,马蹄村的范增刚满17岁,过完年就继续到广佛场的茶馆当学徒。在这个茶馆里,他已经学了3年。原本计划好,学到本事就自立门户的范增,怎么也想不到,刚过完春节,他就被抓壮丁抓走了。 “当时都不晓得是怎么回事啊,就被拉起走了。我们这个地方那一次一共抓了4个。”范增还来不及告别爹娘,来不及收拾行装,就这样和同伴行走在不知方向的道路上了。 “行军也好,打仗也好,当兵的就只能够往前冲。你就算走路的时候往后面看一眼,督战官就可以一枪毙了你。”范增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亲眼见到一个,就是我的老乡,他实在不愿意离开家,行军没几天就想跑,结果被‘就地正法’。” 二、抗日战争胜利一腔热血化为川味回锅肉 行军路上艰苦又单调,时间久了,大家也多少能够得到点消息。“后来,我才晓得我们是向北行军,因为那边打日本鬼子正打得激烈,听见这个我也就再没想过要当逃兵了。只盼着快到前线去,和日本鬼子好生较量一下。”17岁的年纪,范增怀揣着的一腔报国热情,却在四个月后被浇得冰凉。 “1945年快到6月份的时候,我们到达武汉。因为我是从茶馆被抓走的,到武汉之后就被选去当了‘勤务兵’。”范增说,“‘勤务兵’就是给司令买菜、煮饭、带娃儿的。有些活路我没干过,做得不好,就是一顿鼻青脸肿。看见其他人都在出操练兵,我心里面就像猫抓一样。”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公开宣布投降。 “这个消息真是振奋人心,全军都在庆祝。当天,我被安排炒回锅肉,一大锅一大锅地就只炒这个菜。一直从上午站到了晚上:摊苕皮、煎肉,有人不停地在催:快点快点。我都不晓得炒了多少份。把日本鬼子打走了,大家都高兴得很。”范增说着,让家人拿出一块银元,上面写着“北洋造光绪元宝”。“这个就是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发给我们的‘军饷’——一块大洋。” 后来的日子里,范增一路遭遇枪林弹雨,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人生变数,他都把这个大洋揣在了最贴身的衣服里。“我在衣服上缝了个口袋,刚刚装得下。再困难的日子都没想过要把它用掉。”范增说,自己是抗日战争期间参军的最后一批军人,虽然没有上过前线和日本鬼子近身肉搏,却也以军人的身份赶上了抗战胜利的消息。这块大洋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也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物品。 三、弃暗投明“我是共产党的兵” 原本以为抗战胜利之后,就能返乡生活了。但是,两个月后,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喊中国人打中国人,是大家都不愿意的。但是当兵之后,就只能服从军令。”范增的生活,因为内战的全面爆发,又开始进入行军状态。由于年纪轻,体质弱,又背负了很多的物资。在一次急行军过程中,他掉队了。 “在大山里面掉队了,后来是被共产党俘虏了。”被俘后的范增吓得几天不敢说一句话:“我想肯定是遭了。要么是被打死,要么是被饿死。结果共产党对我们这些人好得不得了。不仅没打没骂,在晓得我们是被抓壮丁抓来的之后,还问我们回不回家。”在国民党军队长期压抑着情感的范增,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我看这个情况,就决定不回家了。我当时就说,要跟着共产党走。还主动讲,我可以做川菜,有手艺,苕皮回锅肉最拿手。”就这样,范增留在了共产党的部队中,一生都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兵。 人生变化无常,不变的是乡味乡情。一道家乡菜,就这样伴随了范增的曲折一生。 四、抗战军饷成为范家“传家宝” 1956年,28岁的范增回到家乡,娶妻生子。现在他跟着大儿子住在老宅里。出门走走,高兴的时候跟孙子讲讲打仗的故事,这就是他的生活。范增说:“有一次,我孙儿把这块银元拿给同学看,说是爷爷打胜仗的‘军饷’。看他得意自豪的样子,我就决定,要把这块银元当作传家宝。倒不因为它能够值多少钱,但求每传一代,就能把这些故事再讲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