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美丽的成都
中国发展网(王仁根) 近日,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在其微信公众号“@成都农业”上发出征文启事,面向成都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个人,征集有关成都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要求1000字以上,并配发10至15张照片。
笔者以为,此举是成都农委又一次创新宣传方式,彰显成都农业发展新成就的有力举措。征文所涉三个方面的内容,大有可写、大有可抒,大值宣传!
首先来说成都的乡村旅游。1987年春天,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诞生,成都乡村旅游正式起步。
一晃28年过去了,成都乡村旅游经济腾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日趋多样、产业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效益全景展现。
10大乡村美景、10个乡村旅游综合体、100家知名乡村度假酒店、100名乡村旅游服务标兵……成都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一次次刷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参照坐标。
如今,随着成都吹响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集结号,成都乡村旅游再度迈上新征程——通过圈层融合和三产联动实现构建新型城乡旅游格局,“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全国关注的“成都模式”将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倍增和农民持续增收。
清晰的路径,成都乡村旅游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贯彻“五大兴市战略”,全面培育和塑造成都乡村旅游的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
其次说说成都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成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将新型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扩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样创造了独特的"成都模式",促进了本地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说起成都特色农业项目,令人如数家珍:郫县豆瓣、金堂脐橙、金堂紫薯、双流冬草莓、温江酱油、蒲江雀舌、新繁泡菜、都江堰猕猴桃……在成都,特色农业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拼盘,门类齐全、相互角逐、共同发展。
成都休闲农业亦气场强大,拥有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观光休闲点达6000家以上,在成都,农田亦是游乐场,农产品也能成为旅游纪念品。都江堰茶溪谷家庭农场、双流贝瑞草莓产业化标准示范园、锦江区五朵金花、邛崃市花秋茶产业综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休闲农庄和精品园区,是成都全新的城市名片
再来说说成都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成都市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依托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引导农民分层次、分类别适度集中居住。在城镇规划范围内和紧邻场镇的区域,适度提高集中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城镇规划区外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涵养地、山区旅游点等,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创新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自2012年在郫县、新都区等地启动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建设以来,截至目前,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
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农村综合体,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打造,点亮了农村居民的现代乡村生活。
“城镇化的进程并不是城进乡退的抉择,而是城乡一体化的呈现,新农村建设,不是拆掉木头青砖老院子,盖起钢筋水泥新房子,也不是掀翻石板路,修筑水泥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应顺应自然、注重历史文脉,保留农村与城市的功能性差别,因地制宜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情感有承载依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在这方面,成都给出了漂亮而又响亮的答案。
由此看来,成都农委的这次微信征文,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也非常有力!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成都市农委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加强信息互动、助农增收、弘扬正能量,据成都舆情研究专业数据分析,今年1至5月,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农业”新浪微博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其新浪微博粉丝达20万之多(半年时间吸引外地农业圈内粉丝近7620个),粉丝量超排名第二的“广州三农”16.8万。再从发布信息的量、内容和阅读及转发次数来看,“成都农业”微博仍以总信息量11804条,与2014年相比,新增1600多条,直接或间接传播118.4万次,活跃度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微信方面,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仅有成都、武汉、杭州、西安四市开通了涉农官方微信公众号(与2014年情况一致)。其中,“成都农业”以1247条的信息总量高居第一,是其余三个城市微信总量的4.14倍。“成都农业”微信文章形式多样,图文搭配得当,农业服务特征明显,阅读、转发、评论活跃。
官方宣传,大凡都有安排、有通稿、有会议,难免显得模式化、官样化、呆板化,成都农委主动打破这种宣传旧样式,而通过农场主、企业主等行业人士,自己来写、自己来拍、自己来发,自己来表达对成都农业的所见、所闻、所感,必然更加生动活泼、真实自然、准确传神,也必然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成都农业发展的魅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