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表兄文同能诗、能画、能书。当文同去世后,苏轼对他作了公正的评价。苏轼说,文同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文同以画竹著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是《墨竹图》,苏轼看到了文同就是竹,竹就是文同。人有悲、欢、穷、达,竹有荣、枯、丰、瘠,它们是统一的。苏轼在这幅《墨竹图》上题诗道:
与可画竹时,见物不见人。
其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人就是竹,竹就是人。相互交融,物我两忘。因为,文同的人格与竹相同。
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竹子大多是直的,以表现艺术家的正直、刚强、清高、纯洁的性格。文同画的竹,是弯弯的“纡竹”,难道文同是一个被压弯了腰的人吗?不是。文同画《纡竹》的原因有二:
第一,“纡竹”表现了不屈的人。据说,在1072年,文同带两个书童进山采药,看到两株竹子,一株被虫所伤;另一株被巨石所压。但他们都顽强地盘曲向上,傲然临风。这不就是文同自己的命运吗?于是,他画了“动人心魄,屈而不挠”的“纡竹”。传说文同与苏轼合作的《六君子图卷》也是一株“纡竹”。
第二,“纡竹”表现屈己的人。文同年过五十,疾病缠身,犹奉命去陵阳。他深感官场失意,心情抑郁。无奈,“屈己以自保”,于是画了一竿病竹,实际上就是艰难处境的文同。米芾曾经说过,文同画竹赠人,那竹因人而异。张潜为人迂谨,文同就画纡竹送他。苏轼屡遭压抑,文同就画偃竹送他。
苏轼自己也是这样的。写竹在意不在竹。是用竹来表现高洁、高节,或者更直接地说,用竹来表现他自己。
苏轼的竹比文同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