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干坡坡长出了金饽饽
4月17日,屏山县锦屏镇天仙村,阳光明媚。
这些天太阳有些大,担心新栽种的果树苗“口干”,一大早,村民张理屏就提着十几米塑料软管出门了。
这两年,茶山和果树林里新建了不少蓄水池。“再也不用担心天干”的想法,让老张下决心扩大茶叶和果树种植规模。来到地里,老张轻车熟路地找到水泵,接上软管,开始浇灌。
天仙村是屏山县出了名的“旱山村”,几座大山环绕,水源奇缺。多年来,每到春旱时节,村民就只能四处找水源挑水喝,全家所有劳动力全部出动挑水浇庄稼,也抗不住天旱。一遇大旱之年,村民只能望天长叹,毫无办法。前几年,天仙村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发展茶业和水果产业,村民慢慢开始尝试从粮农转变为茶农、果农。
张理屏家种了几亩梨。成为果农以后,他家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村里有不少敢干的人收入达到了10多万以上,张理屏有些羡慕,但苦于家里劳动力不够,怕天干挑远水解不了近渴,不敢擅自扩大规模。去年,县水务局将小农水工程带进了村,眼见几十口蓄水池说修就修起来了,老张和村民们赶紧扩大规模,不仅引进了梨树的新品种、扩大了梨园的规模,还新发展了几亩李子树和茶叶。去年底,老张算了算,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万。“不怕天干减产了,劳动力省了三分之二,还能匀出人外出打工。”明年,新发展的李子、梨子和茶叶投产后,老张家也将进入村里“十万元户”的行列。
记者在天仙村看到,七十多口蓄水池基本建设完工,每隔20米就有一个放水桩。放水桩上设有两个水龙头,分别将水引向环绕放水桩的四周。部分水池已经蓄水,村民在放水桩上接上软管,为茶山、果园浇水。
天仙村村支书牟裕林告诉记者,“以前天仙村每年都会干旱三到四个月,正值水果开花,花期枯萎,水果产量和质量都相当低,缺水也导致茶叶产量下降。”牟裕林说,现在有了小农水灌溉,天仙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元以上,人均劳动力减少40%。
据悉,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锦屏镇、书楼镇、富荣镇、龙华镇、龙溪乡5个乡镇实施,专项投资4213.77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宜宾日报记者 黄睿麒 见习记者 樊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