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城人眼里,撑着摆渡船过河并不是小说里的情节。 多年以前,在巴城尚未架起如此多的大桥时,为了节省时间,巴城人大多是乘船过河。
麻柳湾大桥上,一派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桥下,是河面上逐渐寂寥的船只。
巴城人应该都记得,巴河上曾经依靠人工摆渡的小船, 每天搭载着沿岸的居民、上班族以及游客来往于河岸两边。
一天里,摆渡人数不清要在巴河上划多少个来回。 王焕培就是一位巴河上的摆渡人,这位闲不下来的老人不顾家人反对,做了这巴河上的摆渡人。
日复一日,早上7点开始撑船,傍晚7点收工回家。 每天,他都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连午饭也是由老伴儿送到船上。
正如我们对所有摆渡人的印象, 这位老人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紧握船桨的手上也布满了老茧。 王焕培所划的小船归他的房东所有,两人平分每天的收益, “干这个赚不了多少钱,我只是闲不住,加上还能锻炼身体,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这位摆渡的老人并不沉默,他习惯于和乘客们寒暄。面对不同的乘客,他总是问他们忙不忙,赶不赶时间……即使船上只有一个乘客,他也会摇起船桨立马启程。有时候,当船划出不远,又会有客人在岸边呼喊。这时,王焕培往往又会将船划回岸边。
“划船要使巧劲儿,把握好用力的方向才不会累,但是不能停,否则水流立马就会把船冲偏。”但是,每到大风大雨的时候,这位聪明的摆渡人就会立马收工。
其实,人生不也正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暴风雨中撑船,却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每天划船时,能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甚至会遇到外地口音的游客。我见到很多人,听到很多事,让我觉得晚年的生活不再孤单。”
然而,飞速发展的巴城已经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大桥。 同身后的高楼大厦、跨河大桥相比,摆渡人的身影是如此渺小。
也许,在交通愈加便捷的未来,这将是最后的巴河摆渡人……
内容来自“巴州微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