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翻山铰子”属民间打击乐舞蹈,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小铜钗(俗称铰子)为道具,演员紧循甩钗的动律,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钗相碰的节奏变化而舞蹈,表演中有“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闪翅”、“黄龙缠腰”、“鲤鱼跳龙门”等多种舞蹈套路和特技。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平昌七涧岩,祖师漆姓而不知其名。初传于营山明德乡,首传弟子聂信忠,据推算已有百余年历史,翻山铰子一代一代地被传下来,二世弟子谢月轩,三世弟子肖仕文、谢元禄等。但解放前受社会环境影响,其师传严密,传子不传女,更不准传外姓,因而发展缓慢。 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因此翻山铰子又被称为翻身铰子。1956年由谢月轩、肖仕文表演的翻身铰子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然而10年动乱中翻身铰子被列为四旧之一,使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翻山铰子在农村广为传播。翻山铰子第四代传人罗方京等吸收杂技艺术的一些技巧,表演由地上走向高台,出现了诸多惊险及逗趣的动作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以及《民间舞蹈集成·南充卷》、《营山卷》中都有详细记载。由于舞蹈动作高难绝险,一直没能搬上舞台。为参加2000年四川省舞蹈大赛,营山将“翻山铰子”再次挖掘整理,突破以往的创作立意和编导格局,在保留其基本舞蹈元素和明快的翻腕、甩绳击打动作的同时,融入现代舞的因素和生活情趣,使其既原姿又创新,既明快又有难度。值得一提的是,舞蹈音乐保留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曲牌,利用川剧击乐、节奏快慢的对比,乐队与击乐的对比,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将“翻山铰子”提高到新境界。当年9月,营山县整理创作的舞台舞《铰子情》参加省舞蹈大赛,一举夺得创作、表演三等奖和组织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这是什么情况
营山的一大亮点!
支持!
现在文化与古代艺术的交融,光与影的结合,为精彩的表演更增加几份神秘的氛围。似来自远古的呐喊与呼唤。
男人越老越有味,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