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川剧头帽的龙门阵我家住在川剧团的院子旁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川剧的头帽了。那是在一九六三年,院子里来了一对中年夫妻,专程为剧团制作盔头,工场就在我家隔壁。据说那位男的是南充籍一位开国元勋的侄儿。于是我每天就跑到那里去玩,有时候帮他们跑跑腿,有时侯试玩着梳一梳缨花。由于我年幼乖巧,他们夫妻很喜欢我,临走时用边角余料做了顶小额子送给我,我就在打玩时戴着它到处充大王,很是高兴了一阵子。
后来随年龄增长我与剧团的大人们关系搞得很好,经常到内场去看“巴片”戏。这时我就知道头帽归“饰扎头”由打杂师管。随着上学读书历史知识的积累,方知皇宫里管帝王服饰的机构叫“四值库”。古代“值”字读入声,与“扎”字发音相近。而川剧团在这个岗位上管的都是王侯将相的顶戴,是故我以为“饰扎头”应是“四值头”之古读。
中国的服饰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地区是各不相同的。然而在戏班中要演出“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全部按实添置是不可能的。且戏班常年流动演出搬运也是一个大问题。于是艺人们就采取了抽象和简化的方式来解决。如项上加狐裘就代表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头上插翎子就不是正统皇帝。在服饰上就基本以明代的装束来代表古代。头帽亦然,基本就是明朝的款式。戏剧中的帽翅在唐代就有了,只不过是软的而已。陈桥兵变归大宋以后,赵匡胤害怕大家步他的后尘,就设计了硬帽翅以防窃窃私语,阴谋政变。这种头帽的基本形式就一直延续至明朝。清朝入主中原时方才改变。故无论是京剧还是川剧的头帽大多是明朝的样式。只有在扮演金,辽,清等朝代的戏时才有顶子,东帽,清官(衣),旗装等出现。
在川剧中软帽一般叫“巾”。如,老生戴的鸭尾巾,小生戴的角角巾,还有员外巾,二生巾,斗方巾,学士巾,御儿巾,包巾,,,,,,。硬帽一般通称为盔头。再细分有盔,冠,额子,纱帽,,,,,,等区别。这仅就一般而言,另有相刁,王帽,凤冠,耳博闻,壮元头,,,,等均属于盔头类。川剧与京剧相比较,软帽一类很接近。只是京剧的花子要细小些,川剧的要粗旷些。京剧有硬罗帽(如《三岔口》中任堂蕙,《盗御马》中黄天霸以及山寨众弟兄英雄豪杰等所戴的),川剧就没有。川剧是以黑,白,花三种软罗帽来取代。川剧与京剧在头帽上的区别主要是在盔头上,川剧头帽的特点也主要表现在硬帽上。这与川剧的生存和表演环境有关。
京剧登堂入室教早,观众都是近距离看戏,加上北京,苏州的堂皇俊秀的刺绣风格,体现在京剧的服饰上就比较细腻。与之相匹配的头帽风格就较为繁华。就要用很多的珠花来装饰。受我国南派艺术风格的影响,也许还有北方人体型高大的因素,京剧的头帽比川剧的明显要矮小一些。与之相反,川剧一般是在四野空旷的乡场或庙子的万年台子上演出,观众是远距离看戏,锣鼓唱腔声音小了就听不到,服饰花纹小了就看不清。就是花脸开的脸谱其块面都比京剧都要大些。如果开小了,远距离看赵匡胤与姜伯约,张飞与高旺就分不清了。反应在盔头上,川剧的就没使用那么多的珠花,更多的是要亮出头帽的基本形态和制作工艺。现在河南,江苏的一些乡镇企业搞的道具非常便宜,其工艺就特别粗糙。靴子的白底竟然是刮的石膏,走两步就现象。其头帽就是胡乱弄起,全凭珠花遮丑。如果川剧的头帽也学京剧一样,远距离就分不清戴的是金踏登还是金棒锤了。加之四川的演员身材较为矮小,又受蜀绣风格的影响,川剧服饰就有了人矮靴高,蟒短花大的特点。反映在头帽中就比京剧的要高大粗旷一些。
此外,川剧与京剧头帽的区别还有:
1 装饰不同。如京剧的女帅盔只有两排花,川剧的是三排花。京剧的面牌(盔头额前正中的一块装饰物。也有单用的。如戴罗帽,包打帕,扮演义士时。多见于白玉堂,马童等短打武生)是圆的,边上妆饰火焰。中间是一个寿字花纹。川剧则是方的。传统说法是是“天圆地方”顶子占了个圆字,面牌就占一个方字。,中间是牡丹花纹,周遍是两条傲龙吐珠。夫子盔的前块(额上部分)京剧是方的,而川剧又是圆的。京剧的相刁是纯黑的,川剧的相刁的后块(官帽偏于脑后高耸起的那块)正中间有一朵牡丹造形的白底蓝色的富贵花 。京剧的耳博闻有枪头,烛顶,天花板,金包为饰,而川剧则无金包,但另有白鹤。京剧中盔头上作装饰的枪头一般是三股叉 且是向前弯曲的,川剧则一般是花枪头且是直的,,,,,,
2 名称叫法不同。如,川剧叫全插,京剧叫紫金冠。京剧叫狮盔,川剧叫狗儿盔。川剧叫女帅盔,京剧叫七星额子,另把凤冠加上枪头子叫女帅盔(如《扬门女将》中佘太君挂帅时所戴的)。京剧叫狮盔,川剧叫狗儿盔。
3 用法不同。川剧的万卷书加翅就是一品大员所戴,去翅就是诸葛亮等专用。京剧无此帽。京剧中诸葛亮戴的是软巾。京剧中扮演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王是专用的硬帽,而川剧则是以独独冠加翎子或天花板。京剧扮演番邦女子戴齐头(又叫两把头)川剧比较讲究的也是如此。但在很多时候又是以女帅盔去翎子为之。 在草台班子上还有甚者,就是找一个草帽子圈圈对折起来,用黑绫帕包裹后别在头上为齐头。
3 品类不同。就是京剧有的川剧无,川剧有的京剧无。前面说的硬罗冒就是如此。又如转抡王戴的阴阳帽,岳飞专用的岳盔,在《搬洞打珠》中赵公明 专用的泰山额子(额子加泰山形发结)等京剧就没有。
戏剧头冒的装饰主要是珠花。将珠花固定在盔头上的是象弹簧一样的东西,在业内叫缠丝旋头,起作用是既要定稳珠花,又不把它们定死了,使演员在走台步做身法时产生颤悠悠的自然生动感。过去头帽上用的是糯米珠子,就是在玻璃珠子上用特殊的工艺镀上一层糯米浆,使之产生类似珍珠一样的光泽。现在这个工艺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珠子。头帽上的花民间叫绒球或朵子(如,武松耳边插的是英雄朵子。)业内叫缨花。因其为梨园专用之花,故又叫梨花。其形状有圆球型和扁圆型两种,颜色则多种多样。材料主要是生丝。条件差的就用白麻染色。现在多用晴纶毛线代替。方法是依据花的大小将原材料剪成一定的长度,码齐后用缠丝旋头从中间固定好,在用钢针特做的排梳再梳理成型。解放前成都有一条街专做此花的生产与批发零售业务,很多梨园行的人都借住这在条街,故名梨花街。后来有人说,是因其街上有一梨花树而得名,则就是以讹传讹了。
川剧头帽的制作借鉴和继承了大量四川民间工艺技术。有雕,刻 ,挖,嵌,堆,塑,染,绣,扎,贴, 胶,漆,,,,,,等手法, 计一百多道程序。其中有很多工艺已经快要失传了。程序的主要环节有八个:
一是雕板。又叫刻箔。即将宣纸,皮纸,草纸用糨糊打成纸壳,再贴上金或银箔。一般要糊七层。这就叫板或箔。(也有人叫薄。)解放后多半就用比较厚的马粪纸作替代。刻箔(薄)就是在照着画好的传统图样刻出基本的形态,要求刀口要齐,线条要流畅。这要用相当大的手劲。据说老一背艺人一刀嫩刻透七层。一般的都要复二刀。形容一个人尖酸叫刻薄大约就源于此吧。
二是加沙。就是在刻好的板上加上一层铁纱。这有两个作用,其一就是支撑纸板,二是利用铁纱的透光的作用使刻好的纸板上的花纹产生出一种类似于蜀绣之中的抽沙锈的视觉效果。具体方法是将牛胶溶化后涂在纸板上,把铁纱与纸板紧密贴在一起。
三是烫壳。就是将加了纱的纸板用烙铁烫成要做的头帽的基本形态。这是没有模具的,全靠经验与技巧。重点是掌握火候与尺寸。弄不好就焦了,否则就组装不起。过去这道工序最难受。主要是牛胶杂质太多,在烫的时候就臭不可闻。现在牛胶质量提高后就好多了。
四是弹丝。就是烫好的壳的边缘卡上铁丝以固定头帽的具体形态。要求铁丝线条流畅,特别是要处理好接头。既不能影响成型后的组合,又不能防碍穿戴。如果戴上锥头或不稳,多半是这里出了问题。
五是绷纱。就是将丝绸均匀地绷在壳上。这个工艺看似简单,实是复杂。要求绷得光生,不留折痕,不起泡,不脱边,要以一块整布来完成。好多水货要嘛就是几块拼的,要嘛就是在转弯抹角处开口打折。由于这些地方都不可能再有什么花纹线条来遮掩压盖,不可能在此弹丝走粉,所以用起来就不经事,也不好看。故水货就以珠花来遮掩。这是最考手艺的地方,也是川剧盔头与其他剧种最大的区别。
六是走齑粉。又叫沥粉。或叫沥粉堆金。是一门已快要失传的工艺。我在剑阁县参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联觉苑寺佛传壁画”时,工作人员介绍说“是用的沥粉堆金的工艺,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一看那不是川剧做头帽时走齑粉的技术是啥?其传统方法是把生石膏用火煅过,再锤细,然后用丝罗过一遍。把准备好的石膏粉用特殊的原料与水调和好,装在干猪尿泡(膀胱)内,在封口处绑一个细小的锡管,然后按在纸壳上画好的花纹用手挤出线条来,并要贴稳。有点象做蛋糕花的方法。使头帽上的图案具有立体感。
在做头帽时绷纱与走齑粉的次序是以具体的头帽而顶。如帅盔,额子就不一定绷纱,或先走齑粉再绷纱。而在制作万卷书,纱帽,状元头时是先绷纱再走齑粉。
七是上色。先用土漆把头帽 的毛坯漆一遍。然后再按具体的要求涂上金色或银色。要诀就在漆似干而未干时上色。早了要花,迟了要脱。一般都要上三次才能金壁辉煌。
八是上花点翠。就是安上珠花。川剧的头帽要求远距离就能看出轮廓,近距离亮出工艺,特别是绷纱。所以珠花安放不多,以点缀为主。这是与其他剧种的最大区别。在安好花后就点翠。即,按照需要,把蓝缎子浆过,依齑粉留下的空白,剪出一定的图案用特殊的胶水粘上去。这是川剧的头帽就算完成了。
过去制作川剧头帽主要有五家,其工艺各有千秋。一是燮森和的梁世荣,传有刘得忠,廖光荣两个徒弟,廖光荣又教会了自己的儿子梁银志;二是得隆号的赵德龙,传人是王志华;三是富有号的肖云松;四是宏兴号的刘响壳儿(真名不祥);志德号的陈**;另有邓***在纱帽街也开了一段时间的铺面。在重庆一个叫李保存的开了一家。我小时听老一辈艺术家来我家耍时说过燮森和的草花装头(女角用的),软硬盔头最好。特别是绷纱不见刀口,烫壳的弧度讲究,弹丝不见丝,只见装饰线,珠子缨花不繁,刚好亮出帽顶现出形态。
我难得到成都,2006年底的一天,我信步走到文殊坊,原本找点好的小吃尝一下就走。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挂有川剧道具的铺面。于是我就进去仔细的欣赏起来。天那,这是我多年未见到的正宗川剧头帽啊!这些年来听说省川剧团用的都是江苏货,成都市川剧团用的又是河南货,这里居然还有正宗的川货。面对熟悉的东西,顿感百般亲切,一下就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不觉有点眼眶湿润。我正在诧异这些精湛的工艺是出自谁手时,女主人来了。一打听原来就是燮森和的传人廖光荣与梁银志的弟子,天府著名的民间艺术家,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百杰群英金奖获得着陈古福先生和他的儿子陈林做的。怪不得到处都显现出梁家燮森和的特点来。在攀谈中我得知,因川剧的萎缩,市场需求的减少,原来从事这项手艺的人养不活自己基本都改了行,纸佯也大多被销毁,好多手艺都成了单传,如果传承一断,大量的艺术基因就会永远消失。没奈何就只好当作工艺品来经营,在网上去找市场。这样一来,中间商加上费用,原来750元到1200元左右的东西就要卖2000多圆。,,,,,我在感叹之余,只好又鼓励她说:形势在向好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市场有扩大的希望,,,将来这种工艺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还可利用这些工艺搞实用工艺品,,,,,,
看到金碧辉煌的头帽,我又想起儿时见到的一件事来;
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有一个剧团在公有化过程中收到了一批解放前梁家生产的头帽。一直放在四扎头上,非常耀眼。有一天派出所突然给剧团打来电话,说是去领被盗的东西。去了一看,才是一个农民饿慌了,把川剧头帽当成真金做的,想拿去换点粮 食,结果被人举报。想到此我不禁为那时人的命运和今天川剧以及 与之相关的民间艺术的命运感到十分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