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我是新妈妈
地震亲历
现在阳光明媚,楼下不时有救护车呼啸而过,5月12日下午的那一瞬间,改变了一切,全国乃至世界都关注着四川,电视上每天都密集播报着这里的消息。
好在,公婆、父母,都不在他们平时住的都江堰、青城山。
月子里的这段经历,注定让我今生难忘。
那天下午吃过午饭,正在书房上网发邮件。
突然桌子摇了起来,书架晃动,我站起来,发现整个房子都在摇晃,地面颠簸不平,我惊声尖叫,马上关了电源,跑到客厅,家里的人都出来了,都惊慌而不知所以。
所有家具都“咣当咣当”剧烈晃动起来,窗外的景物也在动,楼房象风中的积木,摇摇欲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以为是我们的大楼质量出现问题,要在这一刻垮了。只是觉得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居然住的房子也会跳舞!仿佛有一种阴森的力量在玩弄我们于股掌之间。最好的选择就是赶快离开这个房子。
我说:“快走!快离开,什么都别拿!”
婆婆惊呼着,抱上宝宝,和月嫂就往门外走,宝宝是最重要的。我想到带上我的包,回书房去拿包,这时书柜和桌子都跳动起来,桌上的电脑似乎要掉下地来。我惊叫着提了包就往外走,没来得及拿手机,也没时间回去取。
住在顶楼,摇晃的楼梯,仿佛下也下不完,楼下是婆婆失魂地低声呼唤上帝保佑,楼上是行动缓慢的公公……
走出楼道,看见大楼还在摇晃,从7楼我家厨房的窗外,一直到1楼,一道裂缝赫然醒目,水泥石块往下飞砸。居民们纷纷从各自的楼里跑出来,惊惶中,只知盯着大楼看,不知前面是什么样的结果,脚下在晃动,这是地震!大多数的人都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而之前,它仿佛都离我们非常遥远。
公公说他并不担心,因为我们的楼是框架结构,那道裂缝是伸缩缝,不会有问题。
激烈的晃动停止下来,清醒过来,马上想到的就是“娃娃呢?”跑过去看,宝宝正在奶奶的怀抱中安静地入睡,毛巾被裹着他。
大家聚集到街上的空旷处,议论纷纷。到处找电话打,可手机座机都打不通。很多人拿着手机徒劳地拨着。听说路上交通也堵塞了,现在了解外界动态只能靠收音机了,路边小车里的收音机,正在播报最新消息,也有人凑着便携收音机,拉长天线专注地收听。人群里,有坐月子的产妇,还有大肚子的孕妇,她们在家人的搀扶下,找了安全的地方坐下。有人穿着睡衣拖鞋跑了出来,还有人因为跑得太急,扭伤了脚踝,街上居民拿出小凳,给她坐下。
我们也找了个远离楼房的街角休息,风很大,天也阴了,婆婆拿出毛巾被披在我头上。这时的人们,特别团结,找人借手机,人们不但借,还热情地不厌其烦帮你拨号。娃娃饿了、尿了,大哭,才出生不到20天的他,还不怎么会吃奶,旁边大孩子的妈妈很怜惜这个小奶娃,来帮着喂他,还拿来了尿不湿,虽然是3个月娃娃用的。
公婆冒险回家一趟,搬来一些日用品:尿不湿、奶粉、奶瓶、水瓶。居民们把桌椅吃食拿出来,当街吃东西、打牌,还有人用塑料布一铺躺在地上。
天快黑了,公婆决定回楼里去,因为产妇和婴儿不适合在外面经受夜里的风寒。小区已经停电,一片漆黑。害怕再发生余震,人们都在大搬家,打算今晚要么露宿街头,要么转到更安全的地方住。
父母家的房子在一楼,愿意接纳我们5个人过去“避难”。街上非常拥堵,人人都想着离开,一条短街,小车开了半个小时。
经过冻青树街十字路口,许多人在路两边打起了地铺,吃东西、睡觉,烧烤串串等小商贩穿梭其中……路上还停了许多车,有人在车里睡觉,而天似乎要下雨了。
这天晚上,母亲被从医院临时接了回来,第一次看见了她的外孙。她回来时,宝宝正在安静地吃奶,家人们把宝宝抱给她,“来看外婆”,外婆慈祥地微笑着,安静抱起了这个稚嫩的小生命看着。孩子生下来有7斤多,经过20多天的喂养,眉眼长开了,圆乎乎的很秀气。
“噢,长得好”,第一眼看见孩子,外婆就夸赞道。接着他被每个姨妈抱去欣赏:他精致的小手脚、圆圆的小脸蛋,绻起双腿成一小团的可爱样子……
于是安顿所有人吃东西、休息……这个夜晚,注定不平静。
夜里3点,宝宝饿了,喂他吃东西,给他换尿片,可是往常的奶量满足不了他,于是加,还是不够,又加,又加……一直折腾到4点多,刚躺下,就觉得床被一种隐秘的力量轻轻摇动,我警觉地问月嫂:“是不是在晃?”她说是,静等了一会儿,又晃了一次,接着,街上的警报响了起来,我马上起床,叫醒家人,于是所有人都坐起来,守着电视,收看在直播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
一夜无事。
第二天下午,好不容易打到车,又回到原来的家,所有的感觉都不同了。窗外是风雨,犹犹豫豫打开电视,住在7楼上,每呆一分钟都考验定力。简易的行李准备好了,随时可以离开。
高楼可以倒塌,家园可以被摧毁。那一天以后,看着新装修的家里移动了的家具、墙面的细小裂缝、卫生间房顶掉下的砖头,觉得:只要能够安心地躺着,就是一种幸福!
露宿街头
过了两天,老公从北京出差回来了。他就职的是一家数码公司,几个月前就在北京加班加点工作,搭建奥运播出系统平台。奥运项目压力很大,他每天都开会、熬夜写方案,整个奥运期间,都几乎不能回家。宝宝出生后的当晚他才请假赶回,而出院没几天,他又走了。地震后,他们公司给员工每人发了一顶帐篷,给他们放假回了成都。
5月19日那晚,宝宝的眼睛发炎很厉害,脸上的湿疹也越长越多。宝宝的一点点病都让人焦心,我觉得自己没有当好妈妈,很忧心这样发展下去对宝宝造成不利影响,也不顾自己还在月子里,马上带宝宝去医院看急诊。
看完病出来,都快半夜了,朋友发来短信,说电视上一直在通知,今晚有6-7级的余震。走到四川地震局外面,好不容易拦上了一辆出租,司机本来准备收工回家接母亲的,但看我们抱着个新生儿,也就好心答应搭载。车过新南门,只见出城的小车排成长龙,多过了进城的车。路边都是密集的人群,立交桥下、人行道上、河边,搭起了帐篷、铺上了地铺,大批的人又露宿街头……地震弄得人心惶惶,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回家拿了简单的东西,当晚我们也在街上,睡进帐篷,熬过一夜。
老公的父母家在都江堰,为了照顾我和宝宝,公婆提前到了成都,但家中房子有轻微损坏,于是老公在成都的日子,除了照看孩子和与家人避震,他还和父母冒险回了2趟都江堰,查看房子受损情况,把家中的重要东西搬运回来。10天后,他又被催着去了北京。
地震中的母爱
地震发生后,了解信息的窗口就是电视和网络,电视上每天都有来自灾区的最新报道,作为新妈妈,每当看到那些在地震中生产的新妈妈和新生儿,都感觉特别亲切。从电视上看到:地震发生时,华西附二院的游泳教授正在做一台剖腹产手术、锦江妇幼保健院把孕产妇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来到人世……
每一个QQ群都在交流地震的话题。妈妈群上,谈论着大灾之后随时有余震的情况下即将临产的紧张惶恐、看见灾区的新妈妈和宝贝的感动:比如一个妈妈临死还在给孩子喂奶,结果孩子靠着这口奶,等到了救援人员。还有一个帖子被很多人传递,转贴的妈妈说她“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在地震中,一个妈妈用身体护住自己才3个月的孩子,孩子毫发未伤,妈妈却被压了变形,人们发现她时,她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随行的医生做检查时,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就是母爱!
有个妈妈说:“地震发生以后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遇到地震我会怎么对宝宝,我想会跟这位母亲一样的拼死护住我的孩子。”和她的想法惊人地一致,看着宝贝酣睡中的甜蜜小脸,我想,如果发生地震,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我的孩子。因为孩子属于未来。
自从孩子出生后,我每天都拍下一些照片,用镜头捕捉下他的每个表情、每种变化、他初来人世时的状态和周围的场景。我想,当把我的宝贝哺育长大,我会给他看照片,给他讲今天曾发生的一切,和这一切发生时他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