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在网上贴出自己的提案:举办“中国三峡裸体纤夫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是女游客。相对文化保护和人格尊严的论战,神农溪景区纤夫队队长张厚方们表现得很实际,“只要游客有需要,而且愿意付费,大多数纤夫还是愿意裸体拉纤的。” 当然,裸体拉纤不算低俗,生计所迫,就如同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日子,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但如果将裸体拉纤上升到一种文化美学,恐怕离不开一个关键条件:被欣赏者不是被动表演生存美学,而是吃饱了没事做,在平等享受了物质生活与自由权益之后,自愿选择裸体拉纤娱己娱人。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巴东拉纤的汉子与车展上的模特不在一个话语层面,前者是被迫展示生存的艰辛与残忍——而所谓文化或文明,首先是人化和人本,是人性平等基础上的尊重与悲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逻辑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逻辑不能西西里化,不能成为“靠人吃人”的翻版。 纤夫不穿衣服不算低俗,但如果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图景货币化,恐怕是最大的低俗。某种意义上说,苦难当然可以拿来当作商业噱头卖,前提是我们大家早已远离了苦难,不然,就是把自己的审美愉悦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巴东是什么状况,实在不好说,但起码纤夫的日子还远没有发展到可以“畅想当年”的阶段。 眼下来看,很多的所谓民俗旅游恰恰就是如此:将落后的生活画卷封存起来,让一部分民众以真切的人生参与到这种落后的生存方式,然后展示给现代都市人“欣赏”——而那些甚感乡村美好的游客,又有几个打心眼里愿意一生呆在这样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