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二放牛》中女主角山歌戏谑男主角
说起苞谷,可能没几个人不知道。但是说起苞谷灯,可能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在我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至今仍保留着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地方戏剧——苞谷灯戏,该戏是集歌舞、戏、念白、吹打乐、琴弦乐、民俗礼仪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音乐形态,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特点:诙谐幽默
“清早起来眼睛跳,一步踏过三间灶,茶罐打破了,鼻子上烫颗泡……”
这是戏剧表演《大渡河》中的开场唱词,台上,演员们身着清末明初式样的服饰,载歌载舞,用当地方言,以其幽默诙谐的喜剧表演形式,生动再现了失传多年的苞谷灯戏。
“是农村人闲来无事编出来的戏剧。”对于为什么取名苞谷灯戏,第十一代传人向光华解释说,苞谷灯戏又叫花戏,以前,村里没有电、电视等,逢年过节、农活过后,村民们就靠花戏表演休闲娱乐、消磨时间。由于往年村里人穷,家家户户都是吃苞谷面为生,别村人常笑话他们“穷快活”,于是干脆将花戏改名为苞谷灯。
“以前一唱戏,好几个村的村民都跑来观看,院坝里外都站满了人。”向光华今年73岁,自小就跟着父辈学唱苞谷灯戏。向光华说,以前唱一场戏至少有30多人,光是演出的道具、乐器就有近30样,演出形式与川剧相似,题材多为传统的民间故事,是本地人用本乡本土的戏话排练,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其相关作品有《天官赐福》、《李四打草鞋》、《王小二放牛》、《劝夫戒赌》、《大孝计》、《蓝云采山》等等。
在跳花戏的仪式上,花戏演员首先要在自家堂屋设戏堂,请花戏戏神,然后才能走村串寨去玩戏,在民间艺术习俗上,这是绝无仅有的。
起源:源于唐朝
说起苞谷灯戏,桃花源街道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仲谷自豪不已,他说,苞谷灯戏是武陵山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是渝鄂湘黔田野山歌的结合体。
关于苞谷灯戏的起源有这样一段传说:唐朝时期,皇帝唐太宗在游览西湖时发现了一种民间小调,后经唐太宗之子改编成戏曲。后来,此戏在清朝时由湖北来凤县流入到天山堡村,最终演变成现在的苞谷灯戏曲。
该戏最初表演形式只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戏,后受其它剧种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花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及唱腔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创新,完善了花戏曲调。使其具有上口好唱也中听的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
除此之外,该戏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音乐形态,使其旋律优美、曲调新颖、结构规范、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而脍炙人口,给人以诙谐风趣、喜悦欢乐之感。是集歌舞、戏、念白、吹打乐、琴弦乐、民俗礼仪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黄杨扁担》中的部分曲调和戏剧《大渡河》中的非常相似。”刘仲谷说,正是因为苞谷灯和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和表演形式以及演唱风格、曲调、旋律基本相似。所以,酉阳、秀山两县才会因为著名民歌《黄杨扁担》的出处争了两年。
传承:后继有人
“有好几十年没看到过苞谷灯了,还是原汁原味的曲调。”台下的观众罗玉仙告诉记者,她是天山堡村3组的村民,今年70岁,平常都是与儿女居住在县城里,今天本来是回村收拾老屋,没想到却遇见了苞谷灯表演,她觉得很意外也很惊喜。
“还好现在县上重视,不然真要失传了。”同为第十一代传承人的冯元林告诉记者,以前村上很多人都会苞谷灯戏,但是其间,由于教授他们灯戏的师傅过世,灯戏表演息影了近半个世纪。如今,村上会完整的表演的只有4个人。
不过,对于这项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桃花源街道党工委一直注重其保护与传承,在各项文艺表演活动中,经常邀请他们参与表演献艺,并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这一技艺。终于,今年年初,县文化委将其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士的重视。
“现在,苞谷灯戏的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刘仲谷表示,随着街道文化站对该戏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了苞谷灯戏,并加入到技艺传承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