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名山来苏寨 来苏寨位于广安区蒲莲乡西面,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寨,山上原来有个寺庙叫《来苏寺》(县志记载),属于广安区蒲莲乡来苏村的地界,海拔800多米,这座山现在是南充市的蓬安县和广安市的广安区以山的中间线为界各占一半,西与郑山乡相连,北与蓬安县相接,东于大有乡相邻,南与花桥镇相通。 近日,我和同仁一起随着向上的一位人员来到蒲莲乡来苏村村公所所在地,在来苏村(村公所),找来了该村的村长蒋天风,经他介绍一名80多岁的黄宗有老人来与我们座谈交流,为我们介绍来苏寨的来龙去脉。据黄宗有老人告诉我们:来苏寨山上原来是一个四水归堂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天花板上面有古时打仗的武器,院内的中间吊着一个簸箕那么大的钟鼓,一早一晚敲钟鼓来为乡亲们报时间,山上寺庙里一击鼓时远天十八里都能听见,听见钟鼓响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乡里有什么重大事情也用击钟鼓的方式来告诉或者通知大家召集开会议事等。 那时经常来山上寺庙里的人络绎不绝。经过四十分钟的艰苦爬涉,我们爬上山去,进了寨门再走几十米远就是一个很大的四方形的水井,据说古时候水井上面修有一座石桥,过了桥就可以进大殿,大殿分前庭和后庭。前庭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议事或开会和接待游人,商议各种大小事务等。人们先进前庭,前厅内有菩萨,菩萨上面还挂有帐子等设施,后庭是寺庙内的相关人员的起居卧室,寺庙里面还住有一个姓林,一个姓杨两个念经的女尼姑,解放后两个尼姑就嫁人了,也不知去向。山上的寺庙没撤以前,这里还年年开庙会。来苏寨原先本名叫回龙寨,据说在该寨子附近,广安旧县城遗址就在(县志记载)离山寨不远的地方,苏东坡来县城后在寺庙里住了一段时间,看了很多地方,而且留下了不少的古寺词,当时的石头上刻得有他的诗词和他的题词。1952年时,山上的庙子被撤了,撤庙子的是蓬安县那边派人来撤的,所撤走的很多扁钟等许多东西都不知道搬什么地方去了。文化大革命就把所剩下的一些破烂都毁完殆尽了。据老人说,在撤寨子的时候,有些石头上还刻写有苏东坡的题词。《来苏寨》和《来苏寺》、《来苏村》都是为了纪念苏东坡的来访才起的这个名字。 听了黄宗有老人的介绍,我们欣然想上山去看个究竟。老乡说以前县城和其他很远地方的人手里拿着资料来这里旅游参观,上山去欣赏过山上旖丽的风景。 于是我们在该村村长蒋天凤的带领下,根据他的记忆他小时走过的大概路径,我们一路攀爬,荆棘丛生。他拿着铁铲,一路走,一路为我们爬开荆棘,爬了近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好不容易才爬上山去。快到山顶的时候,果然有一个寨门,再往上面爬,山上是一片开阔地(估计有几十亩地那么宽),脚边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水池,这可能就是老人所说的那个(水井)吧!可以看出,原来那个寺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一同前往的秦茂全(乡干部)也和我们一样,想弄明白一个究竟。从水井旁走过两三丈远的地方就看见一个庭院似的基脚石还坐在那密密麻麻的艾蒿遍布的密不透风的杂草丛中,仔细观看,遍地是横七竖八的石头,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发现一个横躺在地上,被杂草丛生及艾蒿遮住的石狮子,这个石狮子在那儿躺了几十年都无人知道。再就是我们在这次采访中还看见了数不尽破碎的遍地的瓦砾,可能就是当年撤除庙宇时留下的一些残留物的见证。山上树高林密,要想拍个照都不行,要么站在山崖边,但又非常危险(稍不注意就会摔下去),站在山中央又被树木遮住。山高水长,遮天蔽日,分外凉爽。在山间的林荫处,小溪流哗哗的流水声让人想起只有这声音才有一种动与静的感觉,这声音让人会感到这山涧的流水声和山上的鸟鸣声使人产生舒适而悠闲愉悦的氛围,昔日的繁华让人会想起过去这里人来人往的情景和人们来这上面的寺庙里听尼姑念经,接受人们烧香拜佛,香火旺盛缭绕的景象。 在我们脚下的荆棘丛生的小路是昔日人们经常沿着这条路上山赶庙会或者办事的石头梯级山路,是一条早就被人毁坏了的人们记忆中遗忘了的必经之路。沿着山间小路往回走的时候,小溪的流水声不时地敲击着我的心房,与我们在心灵之处悉心交流对话,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动并希望留在记忆深处,留下我动笔写作的冲动和信心,留下此行的联想和感动。从一些石碑的碑文中可以看出回龙寨是以前的寨名。然而,来苏寨和来苏村可能就是后来的人们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大文豪苏东坡的来访而取的村名和寨名吧!看了留下的古寨遗址和一些破碎的瓦砾和日月剥蚀寨门,对于来苏寨的来历有了新的认识,说明当地老百姓对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十分深厚的怀念之情,决定以《来苏寨》和《来苏村》的寨名和村名来纪念这位我国宋代伟大的文豪。我们真是不虚此行。 (张民 2015年8月7日于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