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穿斗结构的铺房, 后面是木板墙上顶的住宅, 川北和江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成为张腊发家建筑特有的风格。“前面3间瓦房是父亲生前所建,后面院子是我建的。”张腊发说。几十年来, 回父亲老家看看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愿。为了改变家庭落后面貌,他学会了铁匠活,一干就40多年。
去年8月,张腊发携一双儿女踏上了回老家寻亲之路。此前,他的儿子张向锋打电话到西充县公安局, 查找爷爷张金山的亲人下落,但没有消息。后来,他在“西充寻人网”《实际上是麻辣西坛》上发帖求助,结果引起当地众多网友的关注。 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 张腊发终于在西充关文镇找到了堂兄张永华一家。
“爷爷生前多次流露回老家的想法,也曾写信给他老家的哥哥。”张向锋说,不料,老家人回信时地址写得太潦草,只认得“燕子垭”3字,加上当时经济困难,没有回老家的盘缠,只好将心愿深藏在心底。
“当年我还小,根本不懂事,也没有问过父亲抗战的经历。”张腊发最大的遗憾是, 未能了解父亲抗战的详细经历。如今,他仍保留着父亲生前与家人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是他与父亲的合照:张金山头戴帽子,呈军姿直立;张腊发站在父亲身旁, 个头仅及父亲胸部。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对张腊发来说弥足珍贵。
“我们这一带川军后人多,说不定还有‘锤子兵’的后人在。”张腊发说。
南充晚报特派记者 吴哲夫 李波/文李鹏宇/图
注;文中红字为楼主加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