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日前,市农业局制定了巴中市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 年,全市要建成骨干特色产业基地430 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场800个、生态水产养殖园区150个。
组建100 支专家服务队 每年培训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产业扶贫要找准目标,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区域特色,分县区确定1-2 项重点产业,巴州区、恩阳区重点抓蔬菜和中药材,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重点抓茶叶、食用菌等。”市农业局相关专家介绍,除此之外,同时实施“ 百千万”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扶智扶技行动。
据了解,农业科技培训的主要措施是,在全市抽调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科技人才500 名,组建100 支农业专家服务队,到贫困村推进“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此外,全市每年针对贫困户,培训职业农民1000 人以上,每个贫困户每年参加1-2 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每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 万人次,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每个贫困村培育3-5 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 户贫困户。
优化发展模式 建成30个现代农业园区
市农业局相关专家介绍,还将继续坚持“ 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市农业局相关专家称,到2018 年,全市要建成骨干特色产业基地380 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40 个、生态水产养殖园区120 个。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骨干特色产业基地430 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场800 个、生态水产养殖园区150 个,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0 亿元,在2010 年基础上成倍增长。贫困村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 一村一品”、“ 一户一业”骨干产业,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达70% 以上,种养业助农增收达到1000 元以上。
“不仅要优化发展模式,还要推广特色产业带+ 重点乡镇+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市农业局相关专家表示,到2020 年要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示范、休闲旅游、产村相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30 个。
壮大核桃、茶叶、巴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规模
市农业局相关专家表示,推动产业扶贫,首先要建设基地,确保总量增长。“首先是加快实施核桃、茶叶、巴药‘ 三百’工程、银耳倍增计划、菜篮子工程,壮大特色种植产业基地规模。”市农业局相关专家称,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开发强化米、特种米、胚芽米和面条等加工;加快开发茶食品、日化用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茶品;重点发展中药材,研发和生产药膳、药浴、药饮等功能型保健品。
到2020 年,巴中将建成150 万亩核桃、100 万亩茶叶、100 万亩巴药、10 万亩食用菌、10 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核桃、茶叶综合产值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00 亿元。有条件的贫困村建成连片500 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村养殖业助农人均增收达到500 元以上。
此外,还将积极推广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全市每年新增出栏牛羊5 万头、特色小家禽50 万只、鱼苗投放点10 个、渔业水面2 万亩、柞蚕5000 亩以上。到2020 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到100 亿元以上。以特色养殖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建成1 个以上标准化养殖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园区变旅游景区、农田变景观,到2020 年,建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贫示范村200 个。
构建电子商务服务网络 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
市农业局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市茶叶基地已达到54.6 万亩、草本巴药基地60 万亩、食用菌63 万亩、商品蔬菜基地6 万亩、特色水果及其他25 万亩。接下来将逐年递增,通过大环境带动区域发展,带动精准扶贫产业。
然而,尽管产业在不断发展,仍然有大部分农产品对外销售不景气。为此,我市将加快实施巴中川东北农产品交易中心、巴城果蔬交易市场、秦巴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区、巴中中粮商贸物流中心、秦巴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商业服务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储藏保鲜冷库,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此外,实施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电商扶贫,构建市有孵化园、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2020 年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同时,我们也要优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市农业局相关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