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21|评论: 19

[川剧知识] [转帖]川剧大师贾培之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山冠五岳,北斗耀七星”这是一个朋友为川剧界的表演艺术家们,所写赞诗的开头两句。不知她推崇的“泰山”是谁,而首先显现在我记忆中的,却是那位急公好义,虚怀若谷,视钱财如粪土,重艺术如生命的贾培之,贾老先生。

    贾培之原是一位织造锦缎(蜀锦)的工人,他酷爱川剧,又得天独厚,有一副非常美好的嗓子。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便以怒霆君的艺名,参加了一个清唱川剧的玩友社活动,很快脱颖而出,名扬锦城。他本来是以净角(花脸)见长,为什么后来又改唱须生了呢?这其中还有一段老龙门阵,就是流传在老戏迷中的“贾培之相遇谢铜匠”。谢铜匠打造铜器手艺好,戏唱得更好,也是一位玩友,也以净角见长。与贾老相互倾慕,并相约以艺会友,来一次同座对唱。两人当下各展其才,使听众大饱耳福。评论难分上下。但贾老不知是出于一贯的谦虚,还是有意“让贤”,他自称逊谢一筹,坚决改行唱了须生。自那以后,非万不得已,他是不肯演唱花脸戏的。

    贾老艺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在当时是很少人能与之品衡的。七八十年前的成都,相当冷寂、萧条,夜晚除了极少的大街有几盏路灯外,其余的仅仅街头巷尾有一两盏光线微弱的油灯,那景象实在阴森得很。夜间行路的人为了给自己壮胆常常放声高唱,外加“肉胡琴、肉锣鼓”伴奏。这叫唱“过街调”。唱的一般都是贾老的保留剧目如《马房放奎》、《古城会》、《长生殿》等戏中的名段。在当时不少妇女和青少年,都会哼两句:“明亮亮灯光往前照”或者“谯楼初更,提起仁兄泪淋淋”。真是妇孺皆能讴时调,蜀中几人不识君啊!而贾老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建交”的故事,就更能说明贾老艺术造诣之高了。据说大千先生早年因看过一台“差劲”的川剧,大倒胃口,从此便对川剧有了成见,再也不愿看了。有一年张大千先生再次去敦煌路过成都,他的一位姓赵的同窗,是个老戏迷极力邀请他去看贾老的演出。盛情难却,只好勉强去了悦来茶园剧场。当晚贾老演出的剧目是《柴市节》,一句马门腔“刀斧手绑杀场宰相开宰”,浑厚洪亮的嗓音,和独具一格的吐字行腔,已是先声夺人,出场亮相后的一声感叹,紧接着念白:“这三载功夫,真把人磨灭够了”!接唱:“文文山顾名份哪顾形骸。擎天柱立地维万世永赖,为正气所磅礴吾何惧哉”!加上严肃而又泰然的面部表情,成功的塑造了文天祥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真实感人的形象。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深受感染,场内时而鸦鹊无声,时而掌声如雷,张大千先生也由衷折服,为之倾倒。赞赏之余,兴致勃勃的挥毫泼墨,精心创作了一副山水画相赠。
   
画的是壁立千仞的夔门,涵意可能是以“高山仰止”盛赞贾老的艺术成就,或许是以“高山流水”自表知音吧。在那以后,张大千先生不但成了川剧爱好者,还同贾老结为了知交。

   贾老品德高尚,在梨园界是有口皆碑的。他独树一帜,却毫无门户之见;他蜚声艺坛,却从不矜持作态;他身为名艺人,却十分谦虚礼让。《檄文诏》是他的拿手戏之一,但他认为《逼宫》一场,当时与他齐名的天籁比他唱得好,便让自己的得意门徒周继培上门请教。一个外县来搭班的青年演员,得知次日晚上,他要在贾老主演的《阳河堂》一剧中配演赵廉,既喜且惊,惴惴不安地要求贾老给对对戏,贾老欣然应允,并约他次日上午在悦来茶园会面,第二天这位青年演员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想不到贾老已为他也泡上一碗茶,等候在那里了。使他又感动又佩服,终生难忘。一次贾老勉为其难的应人之请,与天籁先生合演《樊馆借头》,这折戏的主角是樊于期,以须生应工,是贾老的本行戏。但他却坚决把这一角色让给了天籁,自己演次要角色,以净角应工的荆轲。特别为人称道的,是他轻才重义,和同仁们一起“倒硬人”的故事,这里所谓的“倒硬人”,不是武功术语,而是没有报酬,仅止糊口的意思。贾老所在的三庆会,是在1911年由艺人们自行组织起来的川剧会社,由于致力改革,影响极为深远,40年代初,有段时间多种原因,使得卖座情况不佳,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贾老本人也很清贫,为了养家,他不得不每天分别在悦来茶园和三益公两个剧场演出。常常是演完一场,不及下装就乘小轿赶往另一场所,辛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自贡市有人持十两重的黄金条,聘贾老前往自贡献艺,这对穷困中人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贾老考虑到有自己在,会社还可勉力维持,(他有一大批忠实观众)自己一走,会社将更不景气,这可是关系到上百号人的吃饭问题啊!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来人
   
,心甘情愿的跟大家一起风雨同舟共渡难关。贾老是三庆会的副会长,解放后西南川剧院在重庆成立,贾老担任副院长,他丝毫没有有的人那种领导、名角的“派头”,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戏,让角色,为人排忧解难,那是常事,不管份内份外,他认为需要做的就做,包括给上场的演员递道具,跑上跑下,催演员上场,真象个认真负责的舞台监督。进餐时,贾老与张德成、周慕莲、李树成、唐彬如四位老先生同桌,大家戏称为“五老席”。每天吃饭前,他总是把桌椅、地下抹扫得干干净净。经常还帮忙端菜收碗。这些虽是小事,却起到了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不但青年演员们从中受到了启发教育,也增进了老人们的团结,消除了旧有的一些矛盾。

    贾老一生诲人不卷,向他学过艺的人不少,但“入室弟子”只有后来也名重一时的周继培一个。说起他们这段师生缘,还真有意思。周继培本名周华德,原籍四川达县,自幼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苦。然而天生一副好嗓子,人也异常聪明,对川剧似乎真有点灵根慧性,一听就会,过耳不忘,而且唱来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居然成了一名小小的玩友。有一位张潜武张先生,是小华德的同乡,寄居成都,爱好川剧,拉得一手好胡琴,在返回故乡办事当中,偶然听到了小华德的清唱,惊为天才,认为若得名师指点,必然成就非凡。有意把他推荐到贾老门下学艺。可是达县到成都,当时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好长一段路要靠人力肩抬。年事已高的张先生并不富裕,供给小华德途中的食宿费用,已颇感困难,再要筹措出他的交通费,就无能为力了!小华德毅然绝然,跟在张先生乘坐的“划竿”后面,要步行前往成都。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跋涉长途,那是多么艰辛啊!到达相距三百多里的南充后,双脚已经肿得不能下地了!张先生深为他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想方设法和他一起搭上汽车到达蓉城,让他住在自己家中。小华德满怀喜悦,以为很快便可列身名师门墙,谁知贾老却一再婉言谢绝了。口里说的是“不愿误人子弟”,心里想的是:干梨园行没有什么出路,即使知名度如自己,也为衣食二字疲于奔命,更不要说社会地位如何了!孩子既然很聪明,学点别的技术岂不更好。张先生认为:贾老不肯轻易收徒,可能是出于“美才”难求,如果让他确知小华德是一株多么难得的好苗子,或许就会收下。于是便约人在南府街,离贾老住宅很近的那家茶馆里,摆开了“围鼓”(唱玩友)自己亲自给小华德操琴伴奏。宁静的夜晚,一段清脆嘹亮的童声演唱,传进了贾老耳中,他不由得步出了家门,循声前往,站在茶馆外的听众中凝神倾听。不时赞许的点头。张先生自然发现了他,第二天又去拜访,详细谈了小华德凄凉的身世,和他这次徒步数百里投师的一片赤子之心。贾老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弟子。那时候拜师学艺有“贽见礼”(见面时送的礼物)以后的帮师谢师等等讲究,可是小华德孤苦伶仃,不但无力送礼,自身的衣食住都要贾老负担。拜师后,小华德便成了贾老家庭成员之一。师徒俩,一个出于爱才,精心传授,一个不负厚望,苦学不懈,成绩自是“斐然”。贾老怀着十分欣慰喜悦的心情,为徒弟更名,将周华德改为周继培,显然他已把继培定为“衣钵传人”了。不久就让他登台演出,首次登台担任主角,继培是既高兴又不免有点紧张,贾老自始至终站在马门口给徒弟“壮胆”。那天的剧目是《长生殿》,戏到中场,贾老发现继培扮演的唐明皇站立的位置不对,便从“打杂师”手中接过小茶壶,借上场给演员“饮场”(解放前,艺人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喝水,谓之饮场)提醒纠正。观众一见送饮的竟是贾老,全场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继培被这突然而来的掌声弄得惶然失措,把下面的台词都忘记了,贾老连忙低声提词:“但见她,但见她”。老艺术家嗓音异常洪亮,他的低声连最后一排观众都能听见。于是又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很明显,这是对他培养下一代的认真负责表示敬意。这样的名师当然会出高徒,所以继培同志后来也成为了德和艺都大有乃师作风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师徒之间,
   
情同父子,亲逾骨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到贾老,继培同志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还溢于言表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4-2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4-2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老德艺双馨,令人感叹不已!

谢谢楼主转帖美文。辛苦了哈!

发表于 2009-4-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胡琴《马房放奎》“明亮亮灯光往前照”(贾培之)

[upload=mp3]viewFile.asp?ID=1418781[/upload]

发表于 2009-4-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长歌悠悠在2009-4-28 19:02:00的发言:

    贾老德艺双馨,令人感叹不已!

谢谢楼主转帖美文。辛苦了哈!

感谢长歌悠悠!王老一生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我只是潜老人家代传,让大家了解这位为戏剧事业默默献身的老艺术家。

发表于 2009-4-2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艺术家艺德双馨,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谢谢楼主转的美文!

发表于 2012-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不易搜,精神传后来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2-2-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贾培之大师是川剧之父!

发表于 2012-2-3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见者有益!

发表于 2012-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和堂》应该是宋连一角,不是赵廉哈

发表于 2012-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转帖美文。辛苦了哈!”
小邓的好上传! 这帖必须顶.gif

发表于 2012-2-22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师。

发表于 2012-2-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老先生 的帖子

http://e.p307.56.com/photo2video/upImg/d1/70/57/wujiu59lxs85940.jpg  [flash=400,300][/flash]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2-2-2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今天才看见这篇文章,真是罪过,罪过!
    川剧的兴起都是玩友居多啊!
    对川剧的学习自然是生活所迫!生活造就了一批川剧顶尖人物。
    那是历史环境下,造就的一批历史人才。
    现时的环境宽松多了,自然不会造就更加显著的人才了!
    无独有偶,最近看了网上发布的“翠香记”,感觉旦角的扮演者生动活泼,无一不显示出一个丫头的天真烂漫的喜悦真情。而小生的扮演者却相形见绌了。。。。。。好似在背书一般,呆头呆脑,全无一点情绪。观者也就索然无味。。。。。
    今有黄学诚老师托我翻刻一盘影碟,是97年他老先生表演的“逼侄赴科”,也就是出场那几步,那种书卷气,那种风流倜傥,那个酸味。。。。要个人来学啊。。。。。。现时中却难见身影了。。。。。
     现在去剧场看川剧,从未看满一个整场,竟然也有早早离场为佳的感觉。。。。。。不知为了什么????
      总说振兴川剧,川剧要振兴,从哪里做起呢????这恐怕要行内人才能做出的正确回答。。。。。。
      再次感谢小邓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mian 发表于 2012-2-22 13: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今天才看见这篇文章,真是罪过,罪过!

张老师客气,我只是给王老转载一下文章:handshake

发表于 2012-2-2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06295dxj 发表于 2012-2-22 14: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张老师客气,我只是给王老转载一下文章

好东西哦,大家不要光看不支持啥!

发表于 2012-4-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培之的戏我没看过。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庆电台经常播放他同陈鸣凤演出的《马房放奎》的实况录音以及他同张德成联袂演出的《木马驿》录音。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台还常播送这《马房放奎》录音,但未听见过播放《木马驿》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8-9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3-8-1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