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唱《北楼戏姣》,舞台要赶快布置好。”胡琴声响起,阎惜姣粉墨登场,还未出声就是一片掌声。一亮嗓,台下的掌声一阵。阎惜姣的扮演者代霞梅心里松了一口气,“今天的演出算是成了。”虽然这出戏自己也记不清唱过多少次了,台下的观众也都是熟面孔了,但是刚一站上台她还是会紧张,“老人家们来看戏,我一定要演好。”代霞梅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她百家班川剧团的成员们,到成华区双庆社区的安康年养老服务中心里演出,社区的老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下午来听戏的生活。
10块钱泡杯茶
老年人听戏听一下午
78岁的林元明大爷最近每天都会1点半准时出门到这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来到这里花10块钱泡一杯茶一坐就是一下午,“在这里耍起安逸,有川剧听。”林大爷这样的生活是从上个月25号开始的,这一天也正好是百家班川剧团搬到这里开始演出的日子。班主代霞梅每天下午都会带着自己的班子到这里来表演川剧,“每天2点开始,每天演4个剧,都是经典的折子戏,一般下午4点多结束。”附近想来听戏看戏的老年人,只要花10块钱的茶水钱就能在这里呆一下午。“这个老板娘要得,唱得戏好听,嘴巴也甜,我们都喜欢她。”虽然来得时间并不长,但是代霞梅已经和社区的老年人建立起了感情。
代霞梅从开始接触川剧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自己组团并经营也已经有15年了。 2002年代霞梅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成华区的雕塑公园,一呆就是9年,后来又辗转到琉璃场,今年7月25号又搬到了这里,“我们要找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非常不容易,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地方,我们非常珍惜,所以我们要演好。”
戏好听
80多岁的婆婆散“花钱”
一出戏演出完毕,演员们下台休息,一位80多岁的婆婆就走了上去,给了每个人10元钱,“你们辛苦了,拿到买杯茶水。”老人说这叫散“花钱”,是为了表示对演员们的感谢。在成都,除了省、市川剧院外,还有不少草根川剧班子,它们被称为“火把剧团”,代霞梅的班子就是这样的,“我们以前不叫百家班,百家班这个名字是2012年起的。”事实上,像这样的班子想要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今年在成华区文化局和双庆社区的帮助下,代霞梅才又有了新的固定演出场所,“非常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连继续办下去都很困难。”成华区文化局不仅为代霞梅的班子提供了场所,还帮助他们到社区里进行演出。
每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都会有六七十位老人在这里等待他们,到了周末来的人更多,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我们是陪父母来的,没事的时候来这里多陪陪他们和他们一起看看川剧也很好。”每一场演出下来,老年人们都会用热烈的掌声表达自己的喜爱,看着这些老人,代霞梅说:“我们能在这里演出,既能将剧团维持下去,还能给老年人带去快乐,我们很开心,老年人喜欢听我们就要唱下去。”
本报实习记者 赵航 文/图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