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谭二哥”龙门阵,可加微信号“享生活”xianglife-66)
“谭二哥”龙门阵 《问弥陀》复碑记 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传奇,这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宏扬。 为善者朝朝不乐,作恶者夜夜兴歌。作福人家无半点,造孽头偏有钱多。便为此事问弥陀,弥陀无言对答我。两旁罗汉笑呵呵,但看他将来结果。 读懂了诗意,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诗句很有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 这首看似通俗平淡,却惊世骇俗的诗,叫《问弥陀》,出自于北宋黄庭坚之39代孙黄云鹄之手。黄云鹄,清朝廷二品大员,先授刑部主事,后迁兵部郎中,因直言被贬四川,历任过雅州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民间人称“黄青天”。 黄云鹄,还是晚清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乐山乌尤寺、成都大慈寺、内江太白楼、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城隍庙,泸州云谷洞、峨眉山洗象池、雅安上里古镇……都留下诸多墨宝。 然而,这首出自大家之手的名篇,却在世间险些没有流传。 截止到2015年8月以前,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知名艺术大家和官员的诗作,竟然会在创作后的100多年间,没有任何公开的书籍记载;甚至依靠现代的网络搜索也是一片空白?这,是究竟怎么一回事呢?这首诗的背后又隐藏着一段什么故事呢? 这段传奇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位在雅安市名山县公检法系统任职的儒雅人士,利用星期天的休闲时间来到了蒙顶山寻找清静。在细雨濛濛的山林之中,他忽然发现灌木草丛中有一块倾倒的石碑。拿掉棝枝烂叶,抚去青苔泥土,竟发现这青石碑上完整地镌刻着一首诗文。这位有心的雅士意识到,这是一个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文物,他细心地辩晰着每一个字迹,并将它仔细地抄录于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这些文字,就是黄云鹄的通俗诗《问弥陀》。 由于工作的繁忙,这位公职在身的儒雅人士,当时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顾及那块宝贵的石碑。大约一年以后,当心中始终放不下《问弥陀》他再次来到发现石碑之地时,却让他大为叹惜!乱石草丛中的石碑已经无冀而飞,不见了踪迹。在此后的多年间,他一直挂念着《问弥陀》,曾又多次亲自或委托他人继续上山寻找石碑,访遍了周边的村民,但终究还是再无一丝丝线索。而抄写在旧笔记本上的诗句,就成了我们现世所知,名家黄云鹄《问弥陀》唯一的记录。 时光来到2015年,记者打听到,当年发现《问弥陀》石碑的那位颇有文人气质的公职人员,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但提到石碑,他仍然不愿意公开姓名和身份,只是自称“壁上观道长”。他似乎愧疚于石碑没能从他手中保存下来,无意遗失了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了弥补对前辈文人的愧疚,也是为了给后人了解一个历史的记忆,让更多的人读到这首诗中的盛世警言,“壁上观道长”一直在为《问弥陀》石碑奔走努力。今年夏天,在同样暂时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只自称“清闲散人”等民间有志之士的倾力帮助之下,在名山地方政府以及党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壁上观道长”和“清闲散人”筹资在原碑发现之地,重新制作了一个比原碑更大的石墙,重新邀请著名书法家书写了《问弥陀》全文,并将此镌刻于石墙壁之上。 如今黄云鹄的《问弥陀》石碑已经悄然复碑,矗立在蒙山之中,再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千年茶乡的又一新景。此后再到雅安名山,再游蒙顶茶山,《问弥陀》石碑不仅值得一观,而且不可不拜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