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39|评论: 21

[文学.历史] 成都水记忆[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水多,不过河都不大,东门南门和北门外头都有几十米到百把米宽的河,从西面郫县流来经北门往东的叫府河,过北门那段又称北门大河,转到东门又称东门大河;源自清水河经城南再往东流的叫南河,又称南门大河,两河在原来的水津街,也就是现在的合江亭汇齐,略偏东再南下,世称锦江,近年来又合称为府南河,到了原来的中兴场即而今的华阳镇,水势才算大了些;北边有青白江与毗河汇于金堂赵镇,河水宽阔,那条河已属于沱江中段了。
五十年代,为了要在东郊建厂,人工开了一条沙河,从外北经东再南下,大致与府河的走向差不多,只是离城更远些,当下依然健在,但水量与水质已不如从前;比沙河更偏北偏东而又南下的有东风渠,也是人工河,可能是离市中心更远,人为搅臊少些,水流依旧在。
      西门围城无大河,只有一条紧靠原来青羊冰厂的南北向人工小河,因为相对稀缺,那会儿很看重,两岸用三合土抹得很光生,水质也上佳,但眼下却无比消瘦,十分潦倒。
最使人留恋的是,曾流经市中心”三桥九洞”的金河,流量不大但位置极佳,原来的少城后来的人民公园就有桥横跨于其上。而今卖水产品很有名气的青石桥以及桂王桥、三洞桥、拱背桥等等,原本都是有河有桥的,不是浪得虚名,但河道已淤塞萎缩废弃或填埋了,每每想起不免唏嘘,这恐怕只有一部分成都老果果才晓得。
     在旧皇城、后子门包了一转的御河,先是有很多人像蚂蚁儿搬家那样挖淤泥、垒堡坎,砌条石,形成当时一景。六十年代和苏修扯卯了,又放干水加盖改成防空洞,后来部分成为现今还在经营的地下商城。
退转切五十年,锦江水系周年四季都是清花亮色的,城吼头各个院坝,门洞儿、公馆,几乎都有水井,水也干净,但还是有人要花钱买挑夫从四门河头担进城的水来吃。在我当碎头儿娃娃的时候,就看到过好多莽大汉儿打起光胴胴,穿条火窑裤儿,在北门大河的激流中,用黄桶取水,把多粗的楠竹抬杠穿进大黃桶拽实的木头双耳,壮汉两个两个地打对,鼓起一包子劲,抬上岸边的大板车。装满后,中杠喊声”冒起”,飞挽儿四面应合,在’’嘿左嘿左”的高亢吼声中,朝着既定目标------芙蓉亭、饮涛这样的大茶馆,飞奔而去……
      这种用大板车运河水,嗨势跑趟趟的阵仗很大,引来好多人围观,在河边上偎堆堆凑闹热的干虾儿些看得两眼发瓜,直势伸舌头儿。激烈的程度和现在看打皮坨子或者啄足球差不多,硬是扎劲惨咯。
      在大桥的石头砌筑的桥墩鱼嘴上,时常看到有钓者把钩儿、鱼坠飞身扬臂”唰”的一声甩得多远,或者搅动转盘疾速收线,这是在扇白竿儿,就是利用激流水势,钩儿不著鱼饵,钓冲水。鱼些被水急冲下来,昏头昏脑,不由自主,挂到哪儿是哪儿,朝上头扯就是,往往有收获,后来,有人把扇白钩儿比喻为无本求利的行当或手段;桥下,由于水量充沛,清沏湛蓝,地势落差形成的巨大冲力溅起洁白浪花,带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凉意,又舒展又好看。
      河边上有些卖饮食的小店子[相当于现在的苍蝇儿馆子]门口好多都写得有”河水豆花”的水牌,也就是说,他们的当家菜就是用店子旁边的河水来点的豆花儿,可见那会儿府南河的河水味道纯正,吃起安逸。
      我在想,如果是现在,那些在九眼桥、万福桥,或者其它啥子桥边边上开馆子的,没得哪个老板儿敢这门子说:我就是直接在这儿赶河头舀水煮饭做菜的,我看他娃靠是不想做生意吗咋个?球大爷切吃,还卖个铲铲。
      过北门大桥往上水几步路就是北门城隍庙,原来还有庙子在,吼头塑得有十殿阎王、胖官小鬼。肯定是迷信,但泥塑的艺术价值甚高,又含蕴很多说佛劝善的民间故事,似应保留,可惜被拆了。
      更怀念的是旁边有一水景,地名北海村,绿水半绕,无比清凉。据说可通海眼,缘由无稽考,大约指与不太远的北门大桥下方的名为大南诲的激流冲水有关系,总之是深不可测令人遐想之意。其上有个茶铺,十分清雅,那时,我几个年纪不大,气运不隹的半截子文青,时常在这儿清茶一杯,闲扯斗嘴或者晒太阳、拽瞌睡,借以冲淡苦涩,即便现实甚为不堪,情绪也还将就,这多半为此时此地的圣洁之水所赐吧。
     前几天路过老地方,又见到从电器市场旁边流过来的那条小河,还真是,哪个都不能够再一次走过同一条河,眼前的老相识已经面目全非,两岸修过,有栏杆,周边配景也很洋盘,稍微不雅的是流入府河的截口处水很少,不咋个流,颜色灰暗,有点儿发臭。
     多年来,一些事情硬是没有弄巴适,比如说水,我们现在都还在过度消费秦汉古人和历代工匠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人带来的福荫,自己究竟为保持和改善家乡水环境做了些啥子?实在令人汗颜,关得到火的人喃,有的又爱闷整,整臊咯理由一么多,反正他没球得责任;关不到火的人喃,和你我一样,不是骚弄,就是妥眼皮,据说有某官员曾经说过,这个塌塌喜尔撒、散眼子太多,难打整。
     说难打整也不难打整,我等虽然嘴巴夹臊,其实都是顺民,懂道理,只要大家喊醒,不搞窝里斗,不在屋头耍横,有事大家商量,不来弯环倒拐,阴到整人,就像当年搬运二哥那样,中杠飞挽儿都展劲,前头拉后头推,再奘再嗨活再沉重的大板车,兄弟伙冒起整,抬都要把它抬过坡坡坎坎,在平阳大坝上快步前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3 小米椒 +90 收起 理由
中西医 + 30
玉垒居士 + 30
sunfly + 30

查看全部评分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8-2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记忆、好文,拜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耳兔 发表于 2015-8-23 20:33
好记忆、好文,拜读了!

感谢审看。
发表于 2015-8-2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老兄在写成都的《水经注》索!见闻之广阔,记忆之清楚,描写之详细,真令人佩服!
老兄写的这些东西,有近一半我还不知道,真长见识了。我生在西门,长在西门,只对西门的河还有印象,再就是北门城隍庙那条河,因为以前我父亲就在管理城隍庙市场,我常去,还偷偷到大南诲的边边上去洗过澡,真舒服。据我父亲说,成都出名的陈麻婆豆腐,就在城隍庙市场对面的河边边上,是给码头上下力的人做饭的,只有一间小门面,两张桌子。啥时搬起走的,就不知道了。
另外,以前西门的河沟也多,水干净,鱼虾就多,我们这些半节子幺爸经常拿个撮箕到小河沟撮鱼,不到半天,连鱼带虾,再加上盘海,两、三斤没问题。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房沟居士 发表于 2015-8-23 21:59
呵呵,老兄在写成都的《水经注》索!见闻之广阔,记忆之清楚,描写之详细,真令人佩服!
老兄写的这些东西 ...

我们那时活动的区域可能先后重叠、陈麻婆豆腐后来搬到西玉龙了,西城区曲艺队曾在挨着同福巷的爽清茶社演出,你看过,呵呵。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8-24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2020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8-2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了,娓娓道来,情感自然流露,生动有趣,难得佳文!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9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8-2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文好记忆,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5-8-24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一幅褪色锦江上河图,只能留在记忆里了,邻人唏嘘。。。。。。。。谢谢颠老分享!:victory: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8-2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格正宗老成都,才写得出来此文!
    俺生于成都省陕西街,据老人说,那天成都下大雨,民国手头,陕西街低洼,大水进屋俺出生(并非模仿XX演义哈}。长大点亲眼见到,水井直接用飘舀,河沟头鱼虾多多......万福桥七十年代还可下水洗澡(严格说,洗澡是光PP,但成都人晓得就是现在的“游泳”}。
     老父老母参加“革命工作”到灌县,常常来往于成、灌,那时班车(公交)一天只有两班,呵呵,坐汽车那是相当安意的“享受”,背个火炉子的汽车资格哟,一会要停下加煤炭,,,,,,
    安意的是沿途水田与竹林盘掩罩下草房,星罗齐布,纵横交错的灌溉渠自流灌溉农田,好一幅田园交响曲!
    如今。发展了,粮食不再是“纲”了,60年代一出一环路就看见的景色,全被水泥的物事占领了,都江堰灌区的黄金口岸莫滴了,水,淘神费力地,通过远远的路程到仁寿、中江这些塌塌去灌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垒居士 发表于 2015-8-24 20:58
资格正宗老成都,才写得出来此文!
    俺生于成都省陕西街,据老人说,那天成都下大雨,民国手头, ...

感谢老成都内伙子玉垒居士先生审看支持,陕西街半边桥汪家拐都是我少年时经常出没的地方,想必有同感,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长风版主审看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sunfly 发表于 2015-8-24 17:41
认真拜读了,娓娓道来,情感自然流露,生动有趣,难得佳文!

感谢美版审看佳评,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堰行舟 发表于 2015-8-24 18:21
老师好文好记忆,长见识了!

感谢古版审看佳评。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淡风轻抚 发表于 2015-8-24 18:24
如一幅褪色锦江上河图,只能留在记忆里了,邻人唏嘘。。。。。。。。谢谢颠老分享!

感谢审看佳评。

发表于 2015-8-2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变少了,水变臭了,井变干了,天变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cdzsc 发表于 2015-8-24 22:03
河变少了,水变臭了,井变干了,天变灰了。

是噻、但主要是人多了用多了[即便不平均]应该节水,去污染,争取渐渐好转。
发表于 2015-8-2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了东风渠,遂想起了读书时在东风渠洗澡的趣事。因为我读书的学校邻近东风渠,所以每年的暑日几乎天天都要到东风渠洗一次澡。那里水流平缓(跟本不象现在拍的那种湍流),河底平顺,又全是沙底,再加上河水清凉,确实是一个游泳圣地。当时,学校安排每天下午都有一次长跑,约四公里,途中就要经过东风渠,所以每次都要邀约所有男同学一起下河洗澡(当然不会游泳的也不勉强,但必须在岸上帮我们守衣裳),并警告女同学不准告密,谁告密就收拾谁,收拾得叫她记一辈子。所以,每天都要下河洗一次澡。记得有一次,不知是哪个同学恶作剧,把一个从河边路过的担番茄的农民的一筐番茄撞翻了,筐里的番茄全倒进了河里,这时,我们全扑过去疯抢,在河里一边游一边吃番茄,直到游了近两公里,到了约定起岸的地点——铁路桥,都还没吃完。那个不亦乐乎,至今想起还暗暗好笑。哈哈……、呵呵……。可能当时正在大学解放军,同学们都有铁一般的纪律,洗澡的事就一直没人告密,学校也一直都不知道,女同学因此也一直受到男同学的关照和保护,没有受过其它班级的二杆子的欺负。

发表于 2015-8-2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汁原味的川西乡音乡情,读起来感觉很亲切!里面的方言外地人担怕一哈子看求不醒豁哈!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城静鸿 发表于 2015-8-25 16:51
原汁原味的川西乡音乡情,读起来感觉很亲切!里面的方言外地人担怕一哈子看求不醒豁哈!

很地方才能很全国,川话其实很有市场,比如安逸、下课、耗子等等,全国已风行,通使通用,不必去担心,我看你也用了点儿方言,不要有顾虑,麻起胆子写就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