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前几日刚刚落幕的2015中美学生峰会,可谓是新闻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也再次引发了关于中美教育差异的话题讨论。四位鲜明各异的中国学生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在三万多名新生中脱颖而出自然实力不凡,更为关键的是,凭借自身个性赢得了哈佛招生官的青睐。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文化输出时代,个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独特的才智水平,是进行创新变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中美安迪影视董事长安迪樊这样论述道。
遥记当年的吴晗、钱钟书等,无不都是因为特长而考上名校,最终成为世人共仰的大家。只不过现下社会中,个性已然成为了一种稀缺品质,可以说以数字论高低的文化教育,确实挤压着其发展的输出空间,变成了积重难返的严峻现实。印象中多年前,数名教授曾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小天才”,但因6分之差而被省招办拒绝投档。这个“国学小天才”征服了众多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名校大学的门,却始终“搞不定”招办制度的章。
其实如此社情之下,想要保全“三公”的人才录取方法,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当然一切还得以分数为重,这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只是埋没了那些怪才、偏才的人生价值。任何时代发展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从而突破普遍的选拔标准,对那些有特长的个性人才,适时进行破格录用。安迪樊最后表示,这也许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突破,更符合所谓的“不拘一格”,但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祖国花朵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专业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