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49|评论: 2

[玄龙门阵] 碎说蒲扇那些趣事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NPnktgy6UXkzBszX6d&690.jpg
蒲扇,武汉人俗称它作芭扇,何时叫起,现已无法考证,总之酷暑盛夏来临之际人们离不开它。蒲扇除了给人送来阵阵清风外,还能避风挡雨、驱蚊赶蝇、捞痒痒,替手办些,难伸到,办不了的事情。总之蒲扇是武汉人(夏天)的好朋友、好伙伴,是居家、旅游、外出生活的必备之品。而且携带方便,外出或暂不用时,往腰间一插即是。还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水、不怕汗。盛夏来临之时,芭扇最为紧俏,市面上还会出现,暂时供不应求脱销的现象。武汉人对它执著和偏爱,如影而行难舍难分之地。在三镇居住的人几乎人手一把,有时甚至还嫌少,不够用,得,多买几把才行。武汉人对蒲扇的喜爱,那爱不释手仅限于外表,形影不离的眷顾和依赖,才是生理需求的反映。
自小我就认为芭蕉扇,是街边、公园常见的棕榈树叶做成,哪知芭扇所用的芭蕉叶,和我认为的棕榈树叶不是一凼事。不管是什么叶子叶制作成的扇子,一到夏天我们这里的人,几乎昼夜握在手中,一刻也离不开它。
如今空调已进寻常百姓家,电扇式样多得不胜枚举,小巧玲珑的蒲扇、折扇、檀香扇、已成人们手中的玩物和欣赏的艺术品,偶尔拿出来弥补一下自需和不足。
现代化的生活,使武汉人减缓、摆脱了对芭扇的依赖,原来那种人手一把,形影不离的现象,均成为历史,武汉也因此,失去一道特有的风景(情)线。盛夏伊始,人们再不为芭扇去张罗,夏祛秋来也不用为扇再忙碌。芭扇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扇子的身价跌了不少。虽不至于一落千丈,从此也就一蹶不振,从夏季必备之物缩为观赏收藏的附属品。人们最多拿它出来应急,更多则为回味往事,追述某个记忆,的一件特殊的媒介。
“历尽沧桑身犹在,重返黄粱梦已无”陈道明这段切肤之痛的话虽然世故,但,道出了时过境迁,往事留下的创伤及悲哀。我想,家中现存的几把发黄的芭蕉扇,对陈道明说讲的这段话,要比此时的我,感受更贴切、更深!
武汉人对蒲扇的依赖和偏爱说来已久,不知使用多少代,多少年,沧海桑田源远流长。要想讲清蒲扇何时何人发明,这年代已久问题,还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看来只有查阅史料追根索源,追随到远古传说蒲扇发明的那个时期、那个年代。
据传扇子系虞舜所发明并制造,当年是用蒲葵叶和竹子制成,当时扇子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周朝王和后的车子已经用上扇扇,用来挡尘,称作“障扇”。礼仪中皇帝皇后身后,长柄显示威仪的大鄣扇,也是由此演变而来。蒲扇逐步用作取凉,有史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杨修曾为曹操画扇,那时扇子主要作用就是除暑。
说起扇子,东晋王義之有段趣事。一天義之见一老妪在街边卖竹扇,王见工艺不错,但卖得实在太便宜,拿起,便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妪看后不高兴,王義之道:“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妪听了很是高兴。历史上留下不少扇面书画作品,就能说明扇子使用的普遍和广泛了。
相传在晋代长安,有个技术高明,叫做丁缓的工匠,他发明制作了很大的“七轮扇”只需一个人操作,旋转起来满堂人顿感凉快。可能,这就是现在吊扇的祖宗。
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 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使用。同时也指团扇、指扇。 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 之。
几千年来,扇子种类繁多,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
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有: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日本则有桧扇、蝙蝠扇。
明朝洪武汉江改道之前,武汉除了汉阳、武昌有大片陆地外,汉口乃湖沟一片,属于古云梦泽地区。广袤的湖水浩淼连天,围湖造田演变成镇,是那近三、四百年间的事。古云梦泽水域辽阔,留下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武汉地处长江边,地理环境特殊,导致内陆潮湿闷热空气难于扩散,一到夏天,热浪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汉江平原。使用蒲扇时间早、平率高、范围之大,时间长,在国内也是罕见。
听家母说,当年住在复兴街51号二楼,夏天楼上温度较高。襁褓中的我,就知道,扇动风来,看到拿扇子来摇就笑,“囔”着要人不停地扇,只要扇住风停就“囔”、就哭。孩子小不能吹硬风,芭蕉扇不能用,电扇就绝对不使得,对小娃娃只能用鹅毛扇,据说鹅毛扇出的风柔和,不会伤及孩子骨头。
20130626150834_89174.jpg
待我拥有自己独立主权的扇子时,那年正好我满五岁,记得,那是一个很温馨的黄昏,在市一女中教书的家母,用她铜质女款的“飞利浦”(自行车)载着我回家。路上回家的人们行走匆匆,没人顾得上,欣赏金色的晚霞,他(她)们在与霞光赛跑。拧着菜篮顺道购物,赶在天黑前将饭菜做出来。人来客往络绎不绝,狭窄的街道显得越怕拥挤。紫色的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不时绕过匆忙赶路的人群,路过买菜打围的人群,家母还得下车推着穿梭而行。路边小贩的吆喝声次起彼伏,弥漫在夕阳西下的自治街上。一位大娘挑着一筐芭蕉扇引起家母的注意,大娘看到我们过去,连忙起身手举芭扇相迎:“您家看,多好、多平整的芭扇......”。家母信手从中挑选了三把大的,外加二把小点的,我知道,小扇子的是为我和妹妹准备的。
jb-2005071601-3.jpg
吃完晚饭后大家围坐在桌前,各自讲述一天来的见闻,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是全家人,一天中难得享受到的团聚。家母趁机接过我和妹妹手中玩耍的新芭扇,用旧布将蒲扇边,一针一线地缝上裹好。裹好扇边后的芭扇,不但美观,而且还会经用得多。原本乖巧的小芭扇,经过家母手这么一折腾,如同穿上带花边的晚礼服一样,端庄大方煞是好看。我将裹好边的芭扇,拿在手上左看右看,总觉得缺点什么,感到不是那么趁心如意。一旁的大姐见后,插言道:“是不是扇面上没那四句话不妥?”,嘿!神了,她怎么知道我的心思?“就是”,我直言不讳回答道。手中继续裹边的家母发话道:“小孩子用,就不用再写字了吧,难道谁还会找你借不成”,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大姐在扇面上写下:“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并在末尾,特意写上我的名字,抬起头笑着对我道:“这回,你该满意了吧?”我笑而不答,心想有了我的名字就不怕掉啦!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我的大名,是这样三个字。
没上学不识字的我,确实知道这四句话的含义,它是蒲扇的护身符,有了它,别人就不便开口向你借了。当年好多扇子上都写上这四句话,告诫普天下的流汗人免开尊口,免得受人拒绝难为情。裹好边写上字的蒲扇,我格外喜欢,据说那晚,我是拿着那把蒲扇自己摇着入睡的,家母夸我我长大了。
在农村当知青时,去斑竹当(区)理发店理发,在那里见到:烧木炭的吹风、人力拉扯的排扇,和其它没见过的土制工具。说起那排扇,其实结构相当简单,用两根竹竿将码成一排的蒲扇夹稳扎好,那排用扇大约五至六把,(有的店使用的则是布幔),将排扇挂在店堂的屋梁上,一小工在一旁拉扯,排扇前后摆动,摇摆生风,由于排扇面积和摆动的幅度大,所供之风,不亚于当今电扇,中等风量的风力。别看这简陋的排扇、吹风,在那没电的日子里,可管大用了。
使用多年的蒲扇,边没家母包得好!
001NPnktgy6UVPRVcVP99&69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8-2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现在很少人用这个咯

特别是年轻人!

发表于 2015-9-15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