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8|评论: 0

[散文随笔] 中元节,在烛火摇曳中的追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山鬼》
     七月半一个温暖的”鬼节“夏季聒噪的蝉鸣在“七月流火”的温度变化中逐渐销声匿迹,你无聊地翻开手机上的日历,发现这日子踩着细碎的步子竟还在“八月未央”中迟迟不肯离去。三伏天的燥热还未褪去,你打了个哈欠,慵懒地把目光投射到远方的天空,傍晚的火烧云依旧如夏花般绚丽...然而你停留在手机上的余光却发现今天竟是个让人想敬而远之的日子——农历七月十五。你一惊,“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鬼节吗”,背脊开始一阵阵的发凉...

      鬼节肯定就要谈“鬼”,虽说大多数人谈鬼色变首先想到的都是如贞子般长发白衣阴森恐怖的女鬼形象,可是还有如《聊斋志异》中美艳却敢爱敢恨有血有肉的聂小倩;抑或如日本动漫中帅气霸道的百鬼夜行,和欧美英俊浪漫的吸血鬼。那么“鬼”到底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注:“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隂气贼害,从厶(si,象形字,跪着的人)。”《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再如《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韩诗外传》也说:“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膏归于霞,毛归于草,呼吸之气复归于人。”说到底这“鬼”就是我们死亡后灵魂回归大自然的载体。
      肉身本属自然,这灵魂才是独立而行的个体,但也只有在人间走一趟经历过变换沧桑,离合悲欢才能对生命有过真实的感触。这不也就如林黛玉原为一株绛珠仙草只为到人间还滴眼泪,贾宝玉只是一颗通灵宝玉却也要到人间走一遭一样吗?所以,“鬼者,归也”说明生命就是一条旅归的路途,当气息停止,我们的灵魂变为鬼只是找到了回归本原的载体。“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鬼亦何畏?”这样想来,那妻亡却鼓盆而歌的庄子看似放浪形骸,却倒是真的参透了生命本质的神人。
      越生死的灵魂团聚而这鬼节,却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为鬼过节日那样简单。鬼节又叫“盂兰盆节”或“中元节”,是佛教和道教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节日之一。要说这佛道二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斗争得死去活来,不曾想却在农历七月十五这让普通群众背脊发凉的“鬼节”中达到了少有的共融和默契。
佛教致力于普渡众生,“盂兰盆”在梵语中音为“乌蓝婆孥”,意为“解倒悬”,即解救亡灵倒悬之苦。盂兰盆会则源自目犍连尊者在饿鬼道解救亡母的故事。而道教的“中元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道教的中元节源于地官为人间赦恶。传说,掌管地狱之门的地官生于农历七月十五,因此每年这日地狱之门便会敞开,放出各种灵魂回家团圆,因此人间设道场,祭祖,上坟,点河灯也就成了“鬼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祭祖和感恩岂不是“孝”的注脚?那所谓“鬼节”何来阴冷和恐怖?难道不是让我们在习惯了冰冷现实的人际关系后,能有一个机会好好追思我们的亡亲,能有一个空隙缅怀童年早已逝去的温暖和美好。思念的人也许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亡妻;又也许是儿时记忆中拉着你的小手教你背诵“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祖父母。试问,“鬼节”还会因为这份情,这丝意,这颗心而笼罩阴影和恐惧?只知一碗饭,一炷香,一钱纸,一盏灯都是慎终追远的爱。
每天分享一份与世间美好的相遇,做最好的非遗生活美学谈资。微信公众号搜索:非遗公园(feiyipark)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