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过几趟家,与二十多年前的西充相比,城市已经昔非相比,原来的街道名称还在,但一定是变了模样,这些街道的外观一定是改变了,路面宽敞、整洁,和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需要同路人介绍才知道。在整个西充的街道上行走,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总是容易失忆,弄不清方向,好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来没有见过这里。北街的川剧院依旧还在演出,进出的观众依旧是老年人,只是衣着不同了,抽的一定是有标识的卷烟,钱是整张的,神情悠闲,完全是一种消遣的心态。
而我感到变化最大的是茶馆——西充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西充,虽然茶馆有几家,也不过是横竖几条街上的门面,为生活奔忙的西充人提供一个歇脚的场所而也。如今西充县城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可以说无茶馆不成街,茶馆已经成了西充人不可或缺的去处。无论走到西充哪条街,或者是一条小巷道,显眼的一定是茶馆,无论大和小,店面装修的如何,桌椅板凳陈色不一,一定都是坐得满满当当的人,年龄层次不一,一概是围了桌子,叫一杯茶,端来酒,倒一堆瓜子或花生,你争我抢付了钱,慢慢的喝,慢慢的嗑,传闻一些马路消息,摆摆家长里短的龙门阵,有说有笑,似乎都没有烦心事,日子就是这样悠闲自在,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在茶馆坐了坐,差不多是一个离开另一个人又补坐,桌上又添上茶和酒,瓜子或花生盘碟又重了一层,不到最后一班公交车离开,好像谁也不愿早点回家。
当然了,如今的茶馆也不仅是用来喝茶的,也不是当初茶馆的含义,对现在的西充人来说,主要是消遣和娱乐。娱乐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实无可厚非,如今口袋里有了零花钱的西充人的这种生活观念改变得很彻底。和我坐茶馆的同村人,喝上一阵茶,十有六七,都换了座位,凑了人打长牌,搓麻将的也不少,输赢不大,一局一元两元,重在消磨时间。如今的西充县城,也不分逢节赶场天了,按照西充人的话说,县城里是白日场了,天天都可以进城耍一会,天天街上的人都很多。有时,我想,西充县城已经不逊色其它城市,虽然城区面积并不是很大,却具备了大都市不具备的生活条件,那就是宜居、悠闲、随意。
除了去坐茶馆,就是要到好吃桥去逛逛,这很有必要,因为那里集中展示了西充人的生活,能看出他们的消费水平。甚至是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可以从中体现。茶馆不用说了,主要是食材很丰富,粮油米面茶、瓜果蔬菜、野鲜海味、蜡肉香肠等等,别的城市有的这里有,别的城市没有的这里也有……大街小巷都是摊摊点点,都是吃食。我在外地遇到四川人,说到西充的锅盔灌凉粉,他们说没有吃过。大概这是西充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了。回到西充大半年,我给在上海的外地朋友,快递去了我们这里的特产,是干菜、萝卜干、南瓜干,和米豆腐,他们吃完了又打电话来要,我说西充县城的好吃桥多得很,你来用车拉。
回到西充,就不想离开了,这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在外,是为了舒适的日子,而这些,却就在身边,自己是舍近求远了。
2015年8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