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015年9月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就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9月4日—9月10日,阿坝州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声像、实物、文献资料和文艺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建州60余来阿坝州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恢宏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就。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到2014年底,全州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1个,农家书屋1353个,寺庙书屋253个,藏戏团8个,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29个,广播电视台14座、有线电视前端13个,地面数字电视前端9个,有线电视用户106710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8576户,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117624套。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1%和97.8%,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摘自青海新闻网)
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许多地区都发下了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村村通”,也就是俗称的“小锅盖”,村民们接受外界消息的渠道也逐渐多了起来,农家书屋的建设更是让人们得到了受益,能够从各方面的书籍明白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真正提升自身素养。
由于在我州因经商等原因“扎根”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州内去成都等外地经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在“五个阿坝”中“畅通阿坝”的工作方针下,道路将越来越快捷,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一个问题让我深思,我州是藏羌回汉等多民族交织,共同生活的自治州,如何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存自身固有的民族文化呢?
为保留住我州民族文化,各级单位、部门制定出了相关工作方案,例如在藏历年、羌历年实行放假,让各族群众记住藏羌新年,并组织庆祝活动;藏族若木纽节、羌族花儿喇节期间,分别以上下半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节等各项措施,力争保留住民族文化。
我认为,我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文化保护工作仍做得不够,汶理茂三县作为我州发展的“先头部队”,从此三县的发展很容易看出来我州在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弊端,汶川、茂县和理县县城以下以羌族居多,但很少有年轻人会说羌语,理县县城以上的藏族乡镇同样如此,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经商,子女就留在外面读书,藏语、藏文字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锅庄也不会跳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民族文化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的标志。
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保护作为重点工作。试想,在老一辈的藏族人去世了以后,以我州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下,藏语羌语、锅庄等民族文化有着失传的危险。个人认为,我州逐步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业投入是有很大意义的,游客来阿坝州旅游,不仅仅是欣赏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来体验阿坝州的风土人情,来感受嘉绒藏族人、羌族人的文化。但有很多地方并不重视风土人情的宣传,只顾着将自己的腰包装满,不顾民族文化宣传。烧烤店、麻将馆、宾馆饭店越来越多,为什么就不能鼓励民族歌舞厅这类有文化传播的建设呢?
在理县古尔沟镇就建设了这样一家民族歌舞厅,让游客品味藏式烤全羊的同时进行藏族文化表演,老板请来人带着游客跳锅庄、邀请游客参加“压加”运动、演唱藏族歌曲等文娱活动,在赚钱的同时,宣传了藏族传统文化,也让游客得到了欢乐。在金川,有一个大的锅庄广场,每天晚上都会有老的少的藏族群众聚集,围成一圈跳锅庄,在群众找到娱乐方式的同时,做好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我认为、我州应该推行这类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的措施,保留民族节日只是一个方面,在节日期间放假或者由各级机关组织开展活动确实是好的措施,但是如何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在节日的时候自行组织开展,让活动开展常态化呢?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一是应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语言等各方面的学习,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少数民族语言不是糟粕,而是比课本里更有用的东西;二是要加强宣传工作,相关部门要增强宣传力度,将各族文化加以精简做成旅游小册,供游客传阅的同时对辖区群众也要加强宣传,很多当地年轻人、小孩子都不清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改善旅游模式,让游客在旅游的时候不仅仅是吃住,而要加强藏羌文化的普及,能让游客带走一些东西,而不是只是看了下山水,吃了几顿饭。
我是一个不会羌语的羌族人,我不希望像我这样的“假羌族”越来越多,希望藏羌文化能够得到发扬,让我州在不断发展、老百姓们腰包越来越鼓的同时,不丢失民族文化,希望我州能够建成有民族特色而老百姓也不断走向富裕的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