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转贴一篇网友“云淡风轻”的日志
英国杂记 拜伦故居——纽斯泰德庄园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来到英国诺丁汉郡,而不去拜访拜伦故居,实在会留下极大地遗憾。诺丁汉的两个代表人物——罗宾汉和拜伦,似乎毫不搭界,然而却比邻而居。去罗宾汉的大本营舍伍德森林游玩,就会经过建立在森林边缘的拜伦故居——钮斯泰德庄园(Newstead Abbey)。
Here’s a sigh to those who love me,
And a smile to those who hate;
And, whatever sky’s above me,
Here’s a heart for every fate.
爱我的,我致以叹息,
恨我的,我报以微笑,
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
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这是拜伦最后离开英国时写给他的好友《致托玛斯·摩尔》诗中的一节,也是拜伦的诗里我最喜欢的几句。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才的诗人在自己的故土并不受到欢迎。
出生于没落贵族的家庭,生活放荡,挥金如土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在性情乖僻,脾气暴躁的母亲身边,备受压抑的贫困生活,天生跛一足的残疾,都使敏感而早熟的拜伦在心灵深处遭受着极大地痛苦。不幸的童年使他形成了一种易怒、孤独和反抗的性格。他十岁时,无后大伯的去世,使得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住进钮斯泰德庄园。
这座庄园的前身是1170年由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下令修建的一座修道院。13世纪时,修道院解散,1540年,第一代拜伦爵士(lord John Byro)因在内战期间对国王忠心耿耿,获赐这座修道院。 拜伦中学就读于哈罗中学,大学在剑桥大学。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他的作品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深恶痛绝,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并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领导人之一。1824年拜伦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英国政府和教会却拒绝把拜伦的遗骨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名人区。拜伦最后归葬于纽斯泰德附近的赫克诺尔。这位一生充满传奇,直到今天依然毁誉参半的天才诗人,在36岁才华横溢的盛年,过早落下了生命的帷幕,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写完他的巨著《唐璜》。 怀着对拜伦的敬仰之情,2011年的元月2日,我和儿子一起前往拜伦故居游览。从诺丁汉出发,不过半个来小时就到了钮斯泰德庄园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