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刘小生:李嘉诚撤资,斯人尚在,何不挽留?)
李嘉诚撤资,在政商两界都受到关注,也没有被舆论忽视。有人以捉贼拿盗的口气大喊:别让李嘉诚跑了!也有人故作开明,撇着嘴说:斯人已去,不必挽留。前者是轻佻文人之举,后者却俨然代表官方。
这都不是什么善意的举动。只能证明李嘉诚明智,撤得及时。民怀仇怨,官持冷眼,不撤何为?
犹记当年招商引资,延为座上客,敬为国宾,礼赞有加。谁不知道我党当年收拾资本家的漂亮手段?五十年代上海滩跳楼的,枪毙的,坐牢的,大伙都忘了吗?没忘。可是香港的海外的众多商业巨子,还是响应号召回来了。商人做事,自然先要考虑商业利益。一个拨乱反正走上正道的大国。应该不乏商业机会。可是对于当年出走的华商而言,这种商业考虑之外,还有复杂的感情因素。在商言商,却也人非草木。这片土地,不仅是他们的伤心之地,也是他们的父母之邦。还是愿意祖国繁荣。执政党热情相邀,诚恳地建议向前看。于是不乏响应者,而包玉刚、李嘉诚堪为翘楚。
国家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李嘉诚之辈,不谓无功。至于造福乡里,回报桑梓,捐资助学,则人所共知。
可惜,能与共患难者,未必能共富贵。第一个发出这种感慨的,正是被中国商人奉为鼻祖的范蠡——陶朱公。范蠡当年为雪国耻,绞尽脑汁,虽死不辞。爱国爱到这种份儿上,也算少有。可是他最后悄悄走了。
或许,那位曾经视其为臂膀的雄才霸主,勾践大王,此时会轻轻地吐出一句: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范蠡,这位李嘉诚的老前辈,可谓识时务。
李嘉诚近年虽达到个人事业上的顶峰,心情之悲苦,却难与人言。
香港的政治气氛发生了人所共知的变化。这座商都的政治气息越来越浓。人心浮动,争端迭起。这都不是商人所喜闻乐见。但是,他们能做什么??
香港被送外号“李家城”。矛头所指,已是昭然若揭。势已至此,李家能安寝吗?
以李嘉诚的聪明,不会不知道,这外号的政治含义。身处威胁之下,港府说话了吗?北京说话了吗?
落井下石有之,火上浇油有之。
勾践称霸,范蠡已是多余;中国做梦,李嘉诚若不肯锦上添花,那自身就成了昨日黄花。
富易交贵易友,李嘉诚已经无足轻重了。
这些年来李嘉诚投资的多为不动产。撤资也就是变现。一卖了之,背包走人。邓小平之后,再无邓小平。李嘉诚也到了泛舟五湖的时候。
面对今日宇内所谓之困难,肉食者不去反躬自问,却惦记资本家那俩小钱,岂不可笑。
李嘉诚是个信号。日近中秋,天气变冷,大雁也该南飞了。
是的,“今天的大陆,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场透明,当然有足够的底气接受任何资本的归去来兮。”
谁觉得说这话的人多么开明?
李嘉诚已经不缺钱,他所到之处,人人礼敬。
所以,他感受最为敏感的,一定是: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