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征文】我在5.12之后毕业
08年5月某个慵懒的午后,我和同学谢亚超趴在宿舍的桌子上上网。那还是地震发生之前,我们正处在等待大学毕业的闲暇之中。清楚记得,我们共用我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尘土遍布,划痕斑驳,我一切懒得理睬,只等着拿到最后两张证书回家。
我们在新闻网页上,看见一条“奇闻异事”——“四川某地千万青蛙过街”。我当时漫不经心的说道,估计气候要有什么变化了。我们并没有在意,然后继续浏览一些体育、娱乐新闻。
那个时候临近大学毕业还有一个月,已经没有课了,我们整天都在宿舍聊天、打牌、写论文,在南京远郊的这所学校等待着毕业的一声哨响,直到5月12日这天的到来,我们迅速从悠闲与无聊的情绪之中抽离。那天上午我在球场打完球,然后中午去食堂吃了个饭,回到宿舍,就听见大家说“地震了!地震了!”
开始,这并没有使我感到紧张和恐惧。没错,在各式各样骇人听闻的信息每时每刻涌向我们的当下,我觉得没什么还值得让我大惊小怪。诚然,我错了,我记得得知媒体报道“死亡人数将达3000——6000”之后,我的脑壳中刷的蹦出两个字:灾难!
我记得一个记者这样描述汶川的地震的落石——“那是三室一厅般大小的石头”,由此可知,北川的灾难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守着电脑看着每一分钟都在上升的死亡人数,心中充满了许多的悲伤情绪。在看见一张遍地学生尸体的照片后,我哭了。
晚上,大家不约而同的来到操场点起蜡烛,为北川祈祷,为灾区祈福。那晚上有上千人站在操场上,但却是没有任何嘈杂之声。
之后,我和我的很多同学参加了学校和校外组织的捐款活动,还有同学欲组织一起徒步北川,去现场营救,但这毕竟是一时的冲动,理智的想一下,我们这些身无所长的大学生去到灾区只能为事情徒增麻烦,于是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决。我捐了一些钱,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义卖行动,捐了很多本书、杂志和电影,还有电脑桌等等。当时,我站在义卖人群的外面,看见桌子上摆放的那些物品,觉得很感动,也很凄凉。
南京也有震感,在电视台实习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电视台大楼晃了好几晃,他第一个冲到楼下,他说第一次感到惊慌,没命的往下跑。我们学校远离市区,并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震感,但我们仍旧把啤酒瓶倒放在宿舍里,大家商量好,只要听见瓶子响,一起往外跑。很多个日日夜夜,我们都很担心的睡下,很幸运,最终并没有听见那清脆的响声。
不得不承认,那时我们是恐慌的,但我知道这恐慌是多么的孱弱,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时,一切都只是一瞬间便消失了。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生命的脆弱,然而,生命的韧性又是让我钦佩的,比如那个可爱的可乐男孩,还有很多个在灾难中乐观面对的人们,我想真是有了他们的坚强和豁达,生活的重建才充满了希望。
那个五月,整个中国沉浸在一片灰色之中,但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人情温暖。印象最深的是,各大媒体纷纷制作黑色主为主的专题新闻,网络媒体集体把彩色页面换做浅色页面,南方周末还为此发行了一期《号外》,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面对这场灾难。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都纷纷捐款捐物,有的甚至徒步北川,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多的公众人物不仅在国内号召捐款捐物,而且在国外也募捐了大量的物资。那时,我深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骄傲。
网上曾流传了这么一段话——“当风雪阻断归路, 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 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 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 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 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我直到现在仍然能轻松的背诵,我喜欢这段话,这段话让我感动,它道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也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气质。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最后一个月,因为5.12的到来,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又注入了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感觉既沉重又振奋。
在5.12一个月之后,我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这将预示着我从此迈入社会,担负起一个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我记得那天,我们毕业生群情激昂的唱着国歌,而后,我们穿着学士服站在台上一一接受校长和教授的检阅。在教授手里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我的手是有些颤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