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打粑,老虎要咬妈”。这一句俗语在我家乡盛传,也许那时小孩子想吃糍粑,编出来的俗语,也许这其中有古老的故事。就因为有这句俗语一直流传在民间,中秋节的糍粑,才对我的童年有一种特别亲切的过节味道。 中秋节是我们从端午节盼来的,也是我们一天一天数过来的,过节了,有好吃的东西,包括我们思念的糍粑,中秋节前一晚,父母把酒米(就是糯米)放在水里泡上一晚,第二天一早,酒米就上甑蒸熟,然后放在石对窝里,用糍粑棒打,但需要很大的力,因为熟酒米有很大的粘力,打好的糍粑,用木盆把它用糍粑棒粘上米,放在木盆里,当然,这时它很烫手,就用冷水降一下手的温度,然后放在簸箕(一种竹编的器具)上并撒了很多米面,用于分隔糍粑,免得她们粘在一起,大人们先做一个最大的,有面筛那么打,留下来的才做成成小的糍粑,等它稍冷一些,才放在铁锅是烙成黄壳的糍粑,那个黄壳吃起来才香呢,粘着黄豆面吃,别有一翻风味,若家庭好的,就不用黄豆面放糖精粘着吃,直接用白糖粘着吃,可在60、70年代,那可是很奢侈的享受哦! 中秋节的糍粑,比中秋节的月饼过节味还浓。月饼在农村稀有物,并且也没有如今那么多那么贵,2角钱一个就算很贵的,那得花很多钱,月饼那时是用猪肉和橙皮,加一些水塘和面粉做成的,好象是街上那些饼家店自己做的。我们都很少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