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竹藤组织园正式开园,向青岛世园会游客展示竹藤与文化、低碳生活和绿色发展的密切关系,籍此推动相关国际合作。
中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花卉协会会长、青岛世园会组委会主席江泽慧教授、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先生、青岛市副市长王晓方,以及来自哥伦比亚、尼泊尔和马达加斯加等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汇聚国际竹藤园,共同见证竹藤在可持续和包容性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江泽慧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值此世园会国际竹藤馆日活动正式启动,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国际竹藤园的展示,与各国朋友共同分享竹藤领域的创新成果,体验竹藤在园艺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增进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友谊、合作,弘扬竹藤文化,倡导绿色生态,共建生态文明!”他对青岛本届世园会做足竹子的文章,以竹文化为载体,面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赏。
国际竹藤园的建园理念是“生态、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以三园合一为主题,即:以竹藤文化立园,宣传竹藤利用和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通过展示竹藤传统工艺及相关文化,建设“文化园”;以竹藤产品低碳环保筑园,通过设计和展示以竹藤材料为主的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和园内设施,做低碳节能实践,展示竹藤带给人们的绿色新生活,建立“低碳园”;以竹藤国际合作兴园,展示竹藤组织成员国的风土人情、交流合作、友好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园”。
国际竹藤组织馆日活动当天还举行了竹子器乐演出、竹子工艺和水墨画大师现场表演等活动。
一园翠竹 赏遍南北
当观众徜徉在在五彩斑斓的花海林荫之间,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本届青岛世园会,竹子格外抢眼。
青岛地处北方,本地竹子品种并不多,世园会使观众对竹子大开眼界。
在室外,观众可以见到20多个品种的竹子,在国际竹藤组织馆,观众除了室外的栽植区,有紫竹、京竹、早竹、绿竹等20多个品种,还以看到全部用竹子材料建造的造型奇特的展馆,3000多根毛竹和100多根巨龙竹构建的竹子矩阵,像一艘驶向大海的航船;旁边还有原竹搭建的竹楼、竹亭、竹桥,做足了竹子的文章。
在植物园外,还有用竹藤编织的非洲圆屋,充满异国情调。
走进气势恢弘的植物馆,那里还有一座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竹园出现在眼前,这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室内竹园,种植了来自南北各地的72种特色、珍稀观赏竹,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方法营造出奇特的竹林景观。
高达20余米的巨龙竹;竿节扭结的龟甲竹;名字吉利的黄金间碧玉;还有各种充满神奇传说的竹子,以民间传说《二十四孝》里为母亲治病求药不得而痛哭,感动竹林冬天长出竹笋来的孟宗命名的孟宗竹——毛竹;栽种在观音菩萨庭院中的紫竹;节间凸起,活似大肚罗汉的罗汉竹……,一室之内,观众可以赏遍南北奇竹。
一柄扇子 两座竹楼 传统和现代竹文化交相辉映
除了这些活的竹子,竹艺馆内,还有两栋造型独特、做工精细的圆型竹楼,竹楼使用了原竹、竹型材、竹板材、竹展开材等超过10种竹子材料,体现了当代竹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以及竹材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精妙运用。竹楼内,陈设有来自四川、浙江、广东各地的竹工艺大师的精彩作品,竹楼内的影像厅里,除了放映近百段精彩的植物文化影像,同时还播放各种竹子乐器演奏的音乐……。
竹楼内,还陈设有一件奇特的装置艺术作品,这是一柄高达1.7米的巨型竹扇,观众驻足于这柄巨扇前面,欣赏着书法艺术的同时,饶有趣味地辨识上面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扇面上“绿竹神气”四个大字是由国家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先生题写,另外一位书法家手书了365个带竹字头的汉字,这365个字,所指代的事和物,包罗万象,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生产生活到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信仰。可以说,那一扇的风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竹文化。
世园会最具中国文化的特色的植物
采访中,负责世园会植物馆展陈布置,来自重庆的世界竹文化博物馆馆长何杰博士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在展陈设计之初,特别注重提炼竹子和中华文明独特的联系,以发扬光大本届世园会“自然创造、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精神。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竹子只是一种植物。但在中国人看来,竹子是文明,竹子是艺术,竹子就是历史。中国秦汉以前的历史文化典籍,无论是孔子的《诗经》、《春秋》,还是老子庄子、孙子、墨子的思想成果,都是写在竹简上,流传至今的。
根据江泽慧教授和彭镇华教授联合编著的《绿竹神气》一书的统计,自古及今,中国人吟诵竹子的诗词文赋多达23500多篇(首),这在所有植物中名列第一。无数的文人墨客把画竹、吟竹当作抒发情感、表达人生理想的方法。竹子虚怀高节品格已成为一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象征。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在他的《剑桥中国科技史》中把中国文明称之为“竹子的文明”。这个观点把天文、中医,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和茶叶都放在后面,为此,很多人对他的观点深表质疑。
但是如果从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构成来说,李约瑟的这个论断却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一种文明,需要物质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必须得到体现,才能将其视为一种文明的代表。
从物质层面讲,竹子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物种,全世界1200多个种、属,在中国境内,占到40%,无论是其品种还是其面积,或者其分布地区,全世界无出其右。
从技术层面,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应用,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早、最擅长使用竹子的。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开始用竹子制作弓箭,用于打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易.系辞》)。中国人用竹子修建房屋,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汉字“建筑”的“筑”字,其繁体字写法上面是竹,下面是木,中间那个“巩”字是用树皮、兽皮绑扎紧固的意识。杆栏式竹楼至今还是中国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广泛居住的建筑样式。
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竹子的过程中,从一般的实用性器物,还将其升华到工艺化、艺术化地运用与加工。从宫廷到民间广泛流行的各种竹编、竹雕、竹刻作品,以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法,把竹子当作一种艺术作品的原材料和素材进行精细地处理,形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价值连城的竹子艺术品。像出自明清时期竹刻名家朱三松的一只竹雕笔筒,今天在文玩市场上,拍卖价格超过千万已经司空寻常。
在精神层面,竹子是文人雅士的至爱,把它视为一种具有虚怀高节、凌寒不凋的人格品德的象征。为其写诗、作赋、填词、撰文,加以赞美,称颂。
孔子在《诗经》里选入的“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名句,算是最早的竹子抒情诗了。而北宋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他传递的正是中国文人在高雅和流俗,在现实利益和风骨名节之间的一种取舍态度;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则是一种坚守与执着,不为流俗所动,不为势利而逢迎,“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境界。这些诗句汇成了一道浩荡的文化长河。在全人类的文化现象中,恐怕没有一种植物被寄寓过如此深厚的情感。
21世纪的竹子:中国文化符号和中华文明象征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竹子开始携带着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著名导演李安拍摄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西方受到空前的欢迎。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专家指出,《卧虎藏龙》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有三个重要的视觉表达,代表了西方观众梦幻中的东方趣味和中国情调。
三个元素之首就是竹子(另两个是建筑和水的表达)。竹子这种植物由于对地理环境的特殊敏感,欧洲和北美基本上见不到大面积成片的竹林,即使有也只在庭院里一点点作为点缀。中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竹林。卧虎藏龙里,两个白衣飘飘的侠客,在竹林上空自由飞跃,站在竹子上打斗的情形,让西方观众陶醉在既有东方禅宗意蕴,又有中国诗歌意境的梦幻景观中。自那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中国功夫片都会在有竹林中景色出现,竹子简直成了“中国功夫”的伴生体。全世界的观众提到中国功夫,就会想到中国的竹林。
竹子曾经在2010上海世博演绎传奇。当年上海世博会有14个国家、地区和机构的展馆是用竹子、竹子材料建成的。至于用竹子作为园林装点,用竹地板做铺装布置,则超过40个以上。上海世博会之后,建筑界、设计界在用竹材修建桥梁,别墅,装饰居室,用竹子元素设计首饰、时尚装束蔚然成风。
面向绿色和未来的竹子
国际竹藤组织全球竹子项目官员傅金和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介绍,当今世界,竹子除了其文化内涵之外,已经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巨大产业。每天竹子为全世界超过15亿人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和生计改善的原料。由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新,当今竹子领域内最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成果绝大多数出自中国人之手。他们被大量地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汽车、电脑、节能环保等领域。
更由于竹子的一次栽种可永续利用的优越性,是最理想的绿色、低碳建材。使用竹子代替木材,可以节约森林资源,保护地球环境。
2014年的世园会,青岛人以竹子作为自然最伟大的创造,东方最优美的语言,融合新技术和创新工艺,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最动人的故事,对中国文化做了一次深情的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