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著名乡土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麾先生从事摄影四十多年,坚持将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尤其是乡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 由于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数万幅图片中有的没有留下姓名,有的或许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杨麾对老乡的那份真挚的情感却矢志不渝。他要努力找寻镜头里的“乡亲”,找寻那富有温度“乡情”。 为此,我们特开设栏目[南充摄影·杨麾寻乡情】,以帮助杨麾完成夙愿。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栏目的开办,让大家不忘乡愁、记住乡情。
【南充摄影·杨麾寻乡情】 第1期 阆 中 师 范 的 实 习 老 师
杨 麾
那是1997年的4、5月份的事了,时值麦子黄了、秧苗绿了的“双抢”时节,南充地委号召地委、行署的所有干部下乡支援“双抢”(指农村夏天抢收庄稼抢种庄稼。编者注)。南充地委宣传部所有干部被分配到了南部县大桥区。 到了大桥后,我们白天开会动员,晚上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教农民唱歌,一起搞器乐合奏。因为刚到农村,害怕别人说不务正业,我还不敢将相机拿出来,所以,到了第五天双枪要结束了(双抢一般是一个星期),我才拿出相机,在逢场天到场里场外、铁匠铺、学校顺便采采风。 上午十点多钟,我走进了场边一个非常破旧的学校。现在,我依然十分清楚的记得学校敲钟用的是汽车轮胎的钢圈。当我将相机对着那两个年轻的小姑娘的时候,引起了其中一个的注意。一打听才知道她是阆中师范在大桥村小实习的学生。她已经在这里实习半年了,也就是这个星期六她就要离开大桥回到阆中师范接受分配了。她是南部县人,希望在阆中师范毕业后,能够分配到自己家乡当一名小学教师。听她的介绍后,我便向她提出了为她拍几张照片的想法,她欣然同意了。 下午,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她们班的教室。那是一间用土墙围起来的很简陋的教室,木桌子、木凳子。当我再次看到她时,明显的看得出她将头发做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发型,人也精神了许多,看得出来,她很重视这次拍摄。我告诉她就按照平时怎么辅导学生的去做就行了。害怕影响她的上课,我使用了100度的黑白胶卷,80-200的镜头,最大光圈4,拍摄了她辅导学生的三个场面。回来后,我冲洗了胶卷。因为认为当时的感光度不够,场景也一般,所以胶卷冲洗后,就放在一边没有管它了。 大约过了一年多的一天,在二号楼单位办公的我到一号楼去开会的时候,在顺手拿的一摞报纸、杂志里看到了一封来自南部县的信。因为要开会,只拆开粗略看了一下,似乎就是这位在南部县实习的小姑娘的来信,似乎说她已经在南部县的什么地方教书了,工作不是很顺畅、愉快。因为马上要开会,就没有看得太仔细。会议结束后,我依旧拿着那一摞报纸杂志夹着那封信回到了二号楼,准备将信拿出来认真地看一遍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那封信了。急得我沿路再走回开会的一号楼,始终没有找到。我也不知道这位实习老师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工作,只记得那是南部县的一个学校,也不知道她究竟有什么事要告诉我。 前些年,我把底片用扫描仪扫出来后,觉得那位年轻教师对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的场景,不仅画面光影好,而且构图也不错,场景也生动,就想通过南部县的摄影朋友回访一下她。想来如今的她应该已经40多岁了,我很想知道当年她写的那封信的内容,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但时至今日,仍然还没有找到她。今天,我想通过微信这种新兴的传媒方式,把这位老师找到,了解她的近况,了解她二十多年来的生活、工作的情况,也了结我二十多年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