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灌人物介绍之3=====
从农民到老板的朱亮兴
======================
一生奋斗在编外 一鸣惊人传后代
解放前后出生的人命苦,长大当农民的就更苦,出生不好的回乡知青怀才不遇,那就是比苦瓜还要苦,朱亮兴就是其中一人。
朱亮兴从小怀抱远大理想,一生牢记朱子家训,垂范做人。可偏偏成长在那讲阶级路线年月,升学、当兵、招工、招干没有资格,在农村受了不少苦。他始终不泄气、不放弃,一身正气,不折不挠地坚持努力奋斗。虽然一生没有得到国家正式编制的工作,但他在东灌建设和东灌建司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成了奇人,做了不少奇事。特别到了59岁,象姜子牙一样才真正得势,当上房地产老板,开发了不少珍品楼盘。
朱亮兴,男,1948年8月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县石板区英明乡,1956年到1968年在读小学、中学,其中最后两年在校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年秋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声令下,朱亮兴回到了老家——农村,参加了一次乡政府组织的(也是唯一一次)回乡知青同下乡知青一起召开的坐谈会,听人讲到:老子X他妈,来到山旮旮 ;读书十几年,还是没办法。朱没哼声。
刚回乡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和兄长到谣子坝(双流县境内)担兔喂养,来回就走了三天,各买回20多只小兔。谁知道人倒霉,烧开水也要起锅巴,买的兔半月不到全部死完。于是选择了学手艺之路,泥水匠、木匠、打石匠,匠匠沾边;—有空还要去打短工,收花站、粮站、交管站,站站虽临时,有工就干。
1972年,参加东灌工程(后称都江堰龙泉山引水工程)建设,先是在武庙沟南干渠参战,随后去江源干渠开挖、马鞍山隧洞开钻,直至雷家支渠建设,—干又是几年。他一生最难忘的工程建设是鸡公山隧洞,靠—个生产队自身的力量,硬是把编外隧洞工程打穿。特别是对将近100米隧洞的测量,更显示了他的学习专研精神。他用的土法测量。是他从看红旗聚电影里听到经自己实践采用的:即用高凳当足架,将装满水的瓷盆放在高凳上调平,代作平水、用五尺棒棒放在瓷盆上当作水平仪,在竹杆上划尺寸当塔尺。他在征得队长同意后,就按照这一土办法认真去做,效果很好。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工程的第一道难关——毛渠和隧洞的测量问题。接着要做的是毛渠的开挖和黄岭坳隧洞的打通。
此外,三岔水库(湖)工程建设要集中搬迁两个乡镇,是最艰巨、最关键的工作。1975年朱亮兴参加了这项艰苦工作。寒冬腊月跟师傅跑车,尽量使搬迁户转寒为暖。搬迁完后,转战大坝,驻扎在永安四队的工棚外。那些熟脸面至今记忆犹新,常常浮现在眼前。三岔水库未完工又转战石盘,亲眼目睹了猫鼻梁水库(现为龙泉湖)四号副坝伤亡惨案。不知不觉地在宏伟壮观东灌工程建设中干了快10年。其间两次报名高考被拒之门外。1980年,震惊中外的东灌工程的引水、蓄水、灌溉全部完成,这位东灌工程建设的老民工,没有被留下来当上正式工人或干部,又回到家乡农村。先在英明乡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业余教育,随后应聘民办教师虽被录取,但又被别人顶替。从文的梦想终难实现,但是他无怨无悔,并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982年,村委会改选后朱亮兴当上村干部,又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村办公窒到处稀牙漏缝,土墙更有倒塌的危险。新班子研究决定,拆旧房,建新房,得残值,不添钱。这艰巨的任务就交给朱亮兴来办。公告一出,他与包工头谈判,一砖、一瓦、一匹瓦谷子朱亮兴都算得精细。最终结果是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包工头惊呼,这样的人才确实少见。
1984年的乡镇企业如雨后舂笋呈出不穷,英明乡政府成立了建筑队,拟聘的掌舵人竞是当年修建村办公室的承包人。承包人开出的条件是:朱亮兴必须当会计和施工员他才干。从此朱亮兴步入建筑行业这条线,一干又快卅年。他这种务实、睿智的精神为他后来成为老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苍桑巨变。1988年,朱亮兴到四川省都江堰龙泉山灌区管理处建筑工程公司(简称东灌建司)任施工员、项目经理,在简阳,资阳,成都,都江堰等地都留下了他的业绩,一直在东灌建司工作到2007年退休。
梦想变为现实贵在坚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朱亮兴先生在东灌建司退休后,凭借社会的需求机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依靠政策优势,建立了简阳市宏馨房地产开发公司,任董事长,法人。不管它编内编外,自己说了算,打造了大展宏图的发展平台。公司先后开发了宏发苑小区、宏馨苑小区、香山和苑、石板嘉苑和夜月春晓等工程,为家乡人民打造了优美、舒适的居家环境,为建设家乡简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亮兴先生从毛头小伙到白发老人,做了编外工程,也当了编外人员,一生奋斗都没有转正。但是,他现已功成名就,比我这个国家编内人员风光多了。他是我们数十万东灌战友中的姣姣者,是千千万万回乡知青中从农村最底层挣扎出头的典范。
农民出生的朱亮兴,熬过了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受人岐视的日子,目睹了哑炮出人命、放大炮血肉横飞,牵肠挂胆,魂飞魄散与生离死别的场景,他以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战胜了自我和现实,摘取了工程建设和开发的桂冠。著名辞赋家冷林熙几句妙语是对朱亮兴先生很好的写照:“心志如山情如水,刚柔相济克万难。今为助人写春秋,创新思路常开先。老夫重显少年艺,挥泪记写战东灌。珍留子孙无价宝,不朽精神代代传”。
冰水为之,寒于水。朱亮兴先生去年在公司退休交班时,送给下一代接班人四句话: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这是他一生勤劳和知识的积累,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过去:朱亮兴先生在农村受苦受难,总想跳出“农”门;现在:在城市风光后返璞归真,有空就带着家人、坐着轿车回乡种地,真是“芙蓉国里尽朝晖”。不忘过去,创新未来; 既劳动,又享受天伦之乐。
看了朱亮兴先生的人生旅途,听了他人介绍朱老的曲折故事,感觉朱生先是从苦到甜、越来越红;爱人从糟糠之妻变为富贵之妻、幸福之妻,经常随夫出国旅游;儿女接班享福,更为守业难而奋发向上,搞开发,办酒店、开茶房; 孙女今年己读大四了,孙儿正在嘉祥四川名校一边攻读科学知识,一边创办杂志;他(她)们正在践行中央新一届领导倡导的学历+技能的教育改革。朱亮兴老人为后人呕心沥血,期盼他(她)们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搞建设,爱文学,是朱亮兴的终身爱好。青少年时代就在简阳文化馆的辅导下从事过写作,在《民间文学》和简阳广播站都有他发送的稿件。先后受四川著名评论家、作家刘中桥、中国作家协会的胡其云、简阳作协副主席陈水章等老师的影响,一大批作协成员是他的良师益友。最近朱先生在网上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东灌的回忆录,他说有时间还将写出更多关于东灌建设的人和事,从而弘扬东灌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忘我精神。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朱亮兴先生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业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现在他是东灌之友联谊会理事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和理事会的冷林熙、巫昌友和笔者等积极组织筹备建立东灌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筹办东灌书刊等活动,协助政府做一些农水、旅游方面的公益活动,为传承都江堰遗志、弘扬东灌精神和宣传宏伟的东灌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千秋万代分享东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光芒。
朱亮兴先生德才兼备,阅历丰富,生活艰辛,终为成功人士。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年轻人追随的偶像。如今还在逆境中挣扎、还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年轻人,不仿认真研究一下朱老的人生阅历,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资源选好奋斗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追求明天的美梦吧。
最后祝愿东灌老战士朱亮兴先生健康长寿,祝他好的心态和好作品青春常在。
(东灌之友联谊会 施建新写于2015年9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