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59|评论: 0

[情感故事] ZT还有多少“屠呦呦”评不上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媒体报道,北京时间9月5日凌晨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尽管科研成就堪比袁隆平,可屠呦呦迄今为止既不是博士也不是院士。  如果不是拉斯克奖,多数中国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位从808味中药里提取青蒿素、拯救过数百万生命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这位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无疑又是一例“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在国内,她并未取得与自己成就相匹配的声誉,甚至连两院院士都算不上。
  屠呦呦获奖之后,人们纷纷质疑,连屠呦呦这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不是院士,那么请问,两院院士都是些什么三头六臂、天赋超群的人物?
  据媒体调查,2009年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引发舆论广泛质疑。今年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赫然在列。而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
  所谓术业有专攻,中石化老总的本职工作是搞好企业生产、为企业赚取利润,试问他能脱下西装,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吗?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可现在的院士,官员的比例很高,除了政府高官就是学科带头人,而像屠呦呦这样真正有能力、有需要、有成绩的人却往往成不了院士。
  一方面,这些本不该成为院士的人,占据了社会为科学家提供的优质资源,可谓名利双收。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所有的院士均享受相当于副省或部级待遇;本身是正部或以上级别的院士会享受更高级别待遇。
  另一方面,像屠呦呦这样想干出点成绩的科学家,得不到院士的头衔,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资源与尊重——不是忙于准备厚厚的课题材料申请科研资金,就是生存于困窘之中。试想她如果很早就被评为院士,她肯定会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带动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更多的成果,以减轻更多人的病痛。   
  我们虽有一大堆所谓的博士、院士,但却在每年诺奖颁布前望眼欲穿,哀叹我们这个拥有世界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不得不从几位华裔科学家的获奖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观国外的研究机构,总是把资金、荣誉提供给最需要的青年学者、科学家,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专心从事科学研究,难怪人家在耶鲁、康奈尔大学食堂里会同时遇到几位诺奖得主。
  从1971年提炼出青蒿素,到2011年得奖,屠呦呦的一生可谓既默默无闻又惊天动地。遗憾的是,这种奖励的到来却晚了40年。现实中,到底还有多少屠呦呦这样勤勤恳恳且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长期默默无闻,得不到承认或是远赴异国他乡,我们不得而知——这不仅包含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国家之痛。
  有人说,屠呦呦目前距离诺奖仅一步之遥,可中国人拿诺奖不能寄希望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活得更长久,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科研体制,改善培育科学家的“土壤”,使其产生更多的“屠呦呦”。  
  网友点评
  以“拉斯克奖”的声誉,恐怕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屠呦呦在美国获奖,至少国内科技评奖中“公关能力”等那套潜规则不会行得通。还有,团队做出了贡献,相关奖项并非只能由集体获得。正如足球比赛中总需要有踢出临门一脚的那个人——尽管没有团队的配合,他可能没有破门的机会,但究竟是谁踢进的球,却清楚明白,多半也不会有人去邀功,更不会被记在队长或教练的头上。   武洁
  邹云翔的新浪微博: 虽然“名声来得越迟,持续的时间将会越长”(叔本华语),但我们也必须反思这样一种人性的缺点:有的人认为给予别人荣誉就是在贬低自己,他们宁可将别人的成绩归于集体,也不愿意承认关键人员在关键步骤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还有一些人,宁可沉默,也不愿意提及他人的贡献;更有一些人,他们热衷于称赞庸者的贡献,而不愿意奖励真正的突出贡献者……
  
  刘文的新浪微博: 其实,如果中国人不在署名权上搞内耗,诺贝尔奖也许已经拿到手了。据报载,上个世纪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后,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但中国政府坚持发明者署名必须是集体而不是个人,因这一点与诺贝尔的评选规则不符,导致该发明丢掉了评选的机会。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