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76|评论: 1

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安安送米>出在孝泉镇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10-8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时候,孝泉地属广汉郡,良田万顷,民风淳朴。有一姜姓人家,父亲姜文俊,母亲姓陈,家中有一个聪明活泼、文质彬彬的儿子——姜诗。 姜诗品高行佳,为人正直,深得县名人庞盛的赏识,将女作庞三春许配给他,并向朝庭举荐。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江阳(今泸州)县令。
  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政清谦。几年后,父亲病故,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体贴入微。后来,庞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他取名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姜母眼睛患病,见风就烂。有天夜里,姜母梦见神仙,告诉他孝泉临江的水有清目治病的功效,可以治愈。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诉说给姜诗。姜诗是个孝子,为治母亲眼疾,当即挂印而去。
  安安长大后,因家里经济拮据,婆媳矛盾尖锐,关系不和,逼着姜诗一纸休书,把庞三春撵出家门。
  安安放学回家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告知其母迁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
  庞三春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这段佳话,人称“安安送米”。
  后来,历代朝庭在孝泉修建姜孝祠以教化子孙。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阳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广为流传: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而据史料考证,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德阳之名最终扎根此地,未再变迁。孝泉镇的“一门三孝”故事“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被誉为“二十四孝”之首,成为德孝文化的典范。德阳这个小县城的孔庙竟然位列西南之最,高镌在东西大门之上的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八个大字,似乎昭示着:道德,就是这块土地的“灵根”。 1300多年来,生活在钟鼓楼和龙护舍利宝塔下的人们,遵循着儒家的道德教义,延续着...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