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有中国大陆的城市禁摩,香港、台湾或者是日本的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地少,但没有禁摩一说。如今什么都流行与国际接轨,主张禁摩的人士把封杀摩托车也作为“接轨”的措施和标志,是形象工程,是政绩工程。瞧,中国已没有了摩托车,代之而起的是小轿车,领导多有面子。这是中国特色的创举,是严重脱离实际。
城市不仅仅是小车主的,更是广大摩托车族的,是广大人民的,为了城市形象就要把摩托车斩尽杀绝,这是不公平的,更不是尊重民意的做法。世界上,哪个城市会把没有摩托车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英国的赫胥黎说过:“阶梯不是为了休息而设,它只是供人一足踏上使另一足更高而已。”
一看法国。国际大都市法国巴黎,其城市管理也够“时尚”和“领导世界新潮流”,可是,人家不但没有禁摩,还给予摩托车许许多多的优惠。巴黎老市区道路一般都比较狭窄,双向双车道中间的空隙就是摩托车专用的,塞车在巴黎老市区是家常便饭,汽车停停走走,惟独摩托车在两个车道中间飞驰而过,好不潇洒!巴黎这样照顾摩托车,存在有存在的道理吧。至于把禁止摩托车与城市文明划等号,就更加牵强。难道还让人类回到无车的原始文明吗?在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下仍有摩托车怡然驶过,你能说巴黎是不文明的城市吗?
二看美国。油价持续上涨促使美国人放弃汽车改骑摩托。由于汽油价格持续上涨,很多美国人不得不放弃耗油量大的汽车,开始骑上了摩托车,这使美国的摩托车销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根据摩托车产业顾问约翰.维考夫所作的调查,今年全美的摩托车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根据一家调查公司的资料,2003年全美摩托车的销量为99万多辆,而今年整个摩托车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本田美国摩托车公司的发言人赛德尔说:“我们美国人的出行习惯、道路情况和生活方式都和欧洲人不同,在他们看来,摩托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在美国,骑摩托主要是一种运动休闲活动,但是,如果油价继续这样涨下去的话,顾客们将会考虑改变他们的出行方式,将摩托作为交通工具了。”
三看日本。日本在高速公路左侧划出一米线作为摩托车专门行驶,与轿车不争路。在他们那儿,使用年限越长,交税越多,摩托车跑得多了,出现安全和环保故障,不用政府出面,自个就淘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是管理,而不是禁行。
摩托与城市也能和谐双赢
毋庸讳言,禁限摩套牢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无疑给曾主攻城市市场的摩企当头一棒,改变了中国摩托车的市场结构,大家不得不把目光紧盯农村和国外市场,城市里的销售网络一下子崩溃了,大量的车辆“下了乡”、“出了国”。不少业内人士将摩托车工业比喻为没有娘的孩子,是“野草工业”:从发展初期起就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得到多方的扶持,仅凭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在孤军奋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有关人士表示,因为各城市禁限摩,中国的摩托车销量每年抑制400多万辆,抑制的销售额约为300亿元。套牢的不仅是“量”,还有“质”。而缺少了城市的支撑,摩企只能被迫陷入中低档市场的恶性竞争的怪圈中。这都是禁摩惹的祸。救救摩托,业内人士为此呼吁:要给摩托车产业松绑,拯救摩托行业危机,不要让禁摩毁掉一个行业。
一、建议国家制定和出台相应法规。取消地方禁摩和限摩的相关政策,不实行一刀切,提高摩托车的进城条件,提高企业生产标准,防治污染应当采取国际通用办法,即对摩托车制定排放标准,限制超标者,允许达标者,鼓励低于标准者,允许技术含量高污染低符合条件的摩托车重新驶入禁摩城市;提高门槛,严格实施摩托车生产和销售的准入条件;同时,既然可以允许汽车加装三元催化器等来减少废气排放,也应让摩托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或者减少污染,据了解,目前就已经有部分摩托车企业致力于该技术项目的研发。
二、加大交通管理的力度。加强管制,交通事故是与交通管理力度成反比的,管理到位则事故减少。与摩托车有关的交通事故,大大低于与汽车有关的交通事故,甚至大大低于与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事故,两者完全不可比。
三、组成反禁摩协会,结成反禁摩联盟。摩托车行业中应该联合向外,争夺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蛋糕,所有的摩托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应赶紧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大声疾呼。3月,日本自动车工业协会率本田、雅马哈、铃木与重庆摩托车企业举行“中日改变城市摩托车使用环境专题研讨会”,这被视为中日摩托车企业共同对付禁摩问题的标志。摩托车制造商逐渐地将限摩、禁摩的城市政策当作了行业的敌人。近阶段,一场由中国汽摩协会、日本自动车工业会以及中日摩托车知名企业联手参与的“反禁摩自卫战”,正紧锣密鼓备战之中。反禁摩争取成为摩企集体突围的一个突破口。
四、提议对城市的重堵区试行“放摩限轿”方案。摩托车取代汽车,交通拥堵的状况会大为缓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当仁不让的汽车成了堵的罪魁祸首,而摩托车相对可以左右逢源,乘隙而入。尤其在学校前的路上,打个石桩,禁止轿车进入,收效明显,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