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一家第三方社保机构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有61.66%的单位未按职工工资的实际核定缴纳社保,其中24%的企业按工资最低基数缴纳。在北京市近期的执法检查中,共查处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案209件,涉及金额207.87万元。企业低缴员工社保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低缴看似提高了员工当期收入,是否会损害其长远利益? 政策复杂,你不一定能弄清楚记者查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关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法规超过170个,这些政策法规覆盖不同地区、涉及不同社会群体。《白皮书》调查显示,以现行养老金计算办法为例,仅8.98%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完全解释清楚。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告诉记者,由于社会保险涉及广泛领域、社会政策的变迁、多种多样的人员类型,所以当具体到某一个事件和人的时候,政策就会比较复杂。他强调,当前各地政策差异明显,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诸如养老金,它的收支是基于一个地区的总体水平,所以各地在制定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他也强调,有必要提高统筹层次。 企业与员工形成低缴“默契”“一些劳动者对缴纳社保持矛盾态度,甚至希望通过少缴来提高当期收入。员工诉求会倒逼企业,而企业也愿意降低自身缴纳成本,所以企业与员工形成低缴‘默契’。”51社保CEO余清泉告诉记者,由于社保政策错综复杂,加上宣传力度不足,虽然近几年公众社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对社保政策并不了解。 企业很容易规避缴费基数企业缴纳社保的具体数额,由缴纳基数和费率两方面决定。“费率是法律法规强制的,企业无法控制,所以企业会在基数上想办法。”余清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