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锦绣——重新发现贫困县”项目,发现和讲述散布于这些传统认知下贫困之地的“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如今已持续三年。今年,“锦绣”联手方塘智库再出发,第一站定为凉山,为你讲述除了贫穷之外的“漆器之乡”。
发现贫穷之外
老黑是成都义工网的创始人,2008年,他第一次踏进凉山乡下的彝族民居时,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大凉山冬季寒冷,牲畜常常跟人混居在房子里,一进门右边往往是牛圈或马圈,用木栅栏隔开,中间是火塘,左边是睡觉的地方,整个房间都是通的,牲口的气味儿满屋都是。鸡和猪是散养,屋里屋外地跑,老房子的地面都没有硬化,动物的粪便和泥巴混在一起。“没法下脚,一片稀里哗啦!”
“饭做好了,去喊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片土地的悲情触碰到了临界点,各地的媒体蜂拥而至,聚焦于凉山慈善的理想与失落的现实。
除此之外,凉山还有什么呢?一片古老的土地,一个繁衍生息千年的民族,自有其丰富的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美学等,应该被予以关注,这些传统所衍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为今日凉山的诸多问题提供一种解释的视角。
今年,非遗中国走访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凉山。几经晒选,将走访项目定为喜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漆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创世史诗、毕摩典籍上有彝族漆器的记载,在彝族传统民歌、克智尔比中有对彝族漆器的说唱和赞美。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涉及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时光沉淀之美
彝族漆器起源于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彝家村寨---阿普如哈,从最初不上色的原木用品到髹了土漆的黑色用品再到用了土漆、银朱和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进行人工彩绘的精美彝族漆器,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在四川喜德已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到了近现代,主要由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传承。
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原木需要深埋之后才能制作胚胎,对已制成的胚胎要经过磨砂、加水细磨、打底色、上土漆等程序之后方可进入彩绘流程,共有40度道工序,每两道工序之间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少则十天半月之隔,多则一年半载之隔。
纹饰繁丽、柔和、精细是彝族漆器的一大特点。纹饰用黑漆作底色,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漆彩绘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花蕾瓜果等,多为写意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
漆器的色彩主要为黑、红、黄三色的错综调配,彝族人民喜爱红色,它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三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空间感,从而产生和谐的韵律。
彝族漆器纹饰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图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树木、花鸟蛇虫、飞禽走兽及生活用具为素材,以抽象化、艺术化、规则化的手法,在胎体上再现大自然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在琳琅满目的彝族漆器当中,仅仅作为摆设用品的极少,几乎都直接实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生存空间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可以说,漆器是一部活着的彝族生活史。
本文转载自360doc个人图书馆,原文有删减。作者:余婷婷(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mmbiz.qpic.cn/mmbiz/ybD6BIwwDClWKdGIxqATwiauI8kueakRabwNibZXRevpabExx9HA6ao3yEYAG21sKkKP8Vqqm8LTibQOdN2rDX2Jg/0?wx_fmt=jpeg此公众号专注于凉山文化,搭建交流平台,共创文化活力。欢迎大家的加入,关注公众号,并投稿荐稿。
关注方式: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