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于国家人才队伍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平衡加大投入与财力可负担之间的矛盾,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分担的投入体制,着力解决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问题,使资金真正用于贫困适龄儿童的营养改善上面。
建立由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分担的投入体制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的是“补助”,使学生的营养有所改善,而不是“全由国家负担”,也不同于国外的“免费就餐”。
改善学童的营养,是国家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国家全包下来。这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而亟待处理的问题很多。因此,应该建立由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分担的体制。在整个“营养改善计划”运行中在经费保障、食堂建设和运营、供餐模式等环节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在经费保障方面,为保障经费的顺利到位需要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第一,中央政府应在学生营养餐的立法、管理、监督和资金筹措等方面承担更大责任。尽快建立学生营养改善的部际协作机制,由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检疫等部门配合协作,确保从体制上提供符合标准的营养餐。
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在农村学生人数较多的寄宿制学校普遍建设食堂,全面推广学生营养餐。当务之急是在政策上明确:现有针对“寄宿制贫困生的生活补助”是学校供餐的专项资金,目标应集中于改善学生的营养不良。
第三,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贫困生补助的覆盖面。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财政对学生的生活补助应覆盖所有学生,非寄宿生的午餐也应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在非贫困地区,生活补助可主要针对贫困生。
第四,为企业和社会投入开辟政策渠道,采用比如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筹集经费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第五,学生家庭对于学生的营养改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鼓励家庭和个人加大对学生营养改善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