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剧场的叫好和掌声
老田
从五十年代初到1964年,我在北京的各大戏院听了很多戏,在去年的《观剧漫忆》中约略地做过回忆。听戏要花钱买票,到现场身临其境,为的是领略那醉人的剧场氛围。有人以为看奥运会开幕式,去鸟巢还不如在家看电视清楚;看球赛也不如看转播更好。可是真正的体育迷、球迷还是愿意花钱、排队买票去现场,为的就是那个气氛。这一点非个中人难以体味。 说到京剧,北京的观众比较含蓄,至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是这样。在我多次听戏的纪录里,除了1957年听侯筱孙三位的《战宛城》台下有人喊好之外,不管是多好的戏,观众都是以掌声鼓励,没有人叫好。您现在可以看到的如1956年9月3日大合作戏《四郎探母》的音配像,是根据那天的实况录音制作的,您可以听到许多次热烈的掌声,但是绝没有叫好的。另外像国庆十周年梅先生与中京院合作的《穆桂英挂帅》、1957年春末梅谭合作《御碑亭》、马谭裘1955年夏合作《群英会借东风》,1958年梅马合作的《汾河湾》,1957年初的三场窝头会,还有许多好戏,都是听不到喊好声的。也有些音配像中可以听到观众尽情地叫好,那多半是从天津、上海找来的录音。那里的观众更热情更奔放。如果是1947年杜寿义演的老录音或是47年梅、程在上海演出的老录音,那观众的热烈几近疯狂,听了会让您想象到演出是多么精彩。 时至当代,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北京的观众在剧场鼓掌、叫好,可比五十年代热烈多多了。我听谭富英先生的《托兆碰碑》、《乌盆记》,分别落十二三个好,可以说是个人单场最高纪录了。 现在,不少角儿,一场戏下来,能落好几十个好,有时让人觉得这好叫的太廉价。是现在的演员比五十年代更优秀了么?是现在北京的戏迷比五十年代更多了么?大概都不是。演员是要捧,但不可过分。如果其中再有人为的成分,制造些虚假繁荣,那就更没意思了(这是我去年在剧场亲眼所见,就不详说了)。 1955年梅先生在劳动剧场唱全部《宇宙锋》,整场唱作,只落一个好。可那也还是梅先生,无可替代。谭富英先生在《楚宫恨》中,唱“拆散了弟兄两离分”那个“两”字曲折迭宕,非常好听,可台下毫无反应。到现在我只要听到这句,一定在屋里大声喊一句好,以补剧场录音的遗憾。我以为就这一句来说,谭先生之后无人能及,他没落着好,仍然是好,谁也抹杀不了。有个高儿就叫好、鼓掌,耍个水袖就“开花”,会让演员觉得自己不错了,观众多欢迎啊,其实还差的远呢。演员的优劣在你的唱念作舞的真功夫,绝不在一场戏落了多少好。捧角者们,千万别“捧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