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鼓励生育的措施都奏效,也并非所有的现代化国家妇女都不愿意生育。《俄罗斯鼓励生育政策的成效》一文介绍道,德国研究人员斯蒂芬和莱纳发现,“欧洲跨国比较分析清楚地显示了女性就业程度和生育率的互相影响。事实表明,生育率越高的社会,也是协调抚养和工作条件最好的社会。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25-59岁的女性只有不到60%的就业率,这些国家生育率欧洲最低;像冰岛,25-59岁的女性就业率超过80%,生育率很高,达到2.05。”
德国和法国是非常好的一对比较案例。
德国在欧洲的生育率不算高,所以政府在想办法补贴公民,鼓励生育。2013年,德国国内开始推行养育补贴政策,倘若母亲不去上班而是在家中养育孩子,可以获得不少费用。可是这个看起来非常棒的措施却被诟病了两年,而就在两月前德国法官刚刚裁定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是违宪的,应该由各州来制定措施。
这有两层原因,其一是育儿补贴捆绑了女性,让她们无法好好工作;其二,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对弱势家庭的孩子不公,他们的家长往往为了拿津贴而把孩子放在家中,可是这些贫穷的母亲很可能无法给孩子良好的陪伴,更谈不上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再来看看法国。法国的生育率一直都在欧洲名列前茅,最大的秘诀是保持稳定的鼓励政策,而这个政策很看重照料支持。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陈婧介绍道:“尤其对法国双职工的家庭来说,多了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孩子,意味着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
法国通过政府提供了完善的看护服务,最早的一座托儿所建立于1881年,目前大部分的托儿所都是公立的。22%-35%法国家庭的孩子在二岁时就进入托儿所,98%的孩子在三岁前入托,帮助孩子们适应学前生活。由于托儿所是免费的,对需要忙碌工作的年轻夫妇来说,帮助很大。另外,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企业提供婴幼儿的照料和看护服务,以及延长服务时间。”
因此,若没有大力地发展好育儿设施,解决好养育问题,就难以有“英雄母亲”
在没有放开二孩的时代,许多母亲已经在呼吁育儿所了。在一些母婴论坛上还出现《欣喜上海人大代表呼吁兴办0—3岁婴幼儿托儿所解决入托难问题》这样的帖子。这可以说是许多收入一般家庭的“刚需”。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妇女绿皮书:2006至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曾经透露,在北京和上海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分别有55.3%和69.8%的人认为3岁以下的幼儿适宜入托,分别有24.8%和23.9%的人曾有过找不到托儿所的经历,这一部分人主要是双职工和中低收入者家庭。
没有可靠的托儿所,大家甚至把不靠谱的早教中心给当作托儿所来用。今年早些时候,媒体报道,江苏南京,一名3岁多的男孩在早教中心被关禁闭后坠楼。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早教中心呢呢?央广网的采访给出了答案——“家住南京浦口的李先生夫妇俩,平时工作比较繁忙,白天没办法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