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亲书--飞仙洞
南充市北湖公园黄辉石刻塑像
南充北湖石刻黄辉诗词
黄辉书法真迹
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
黄辉家族宗谱
黄姓被盗祖坟
坟墓
坟墓石头图案
黄氏祖坟图案
黄氏后裔子孙讲解
黄氏后裔子孙讲解
祖祠挂匾
祖祠窗棂
明代父子承恩大扁
明代父子承恩大扁
残扁遗字
黄氏祖先所用古井
县志记载
近日,西充县多扶镇扶君乡黄家沟村惊现明代学士黄辉祖祠及黄氏家族祖墓。
黄辉 ,字平清,昭素,号慎轩,又号无知居士、云水道人(1559—1621年),原四川南充县走马场人(今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村四组)。黄辉自幼聪明机警,记忆特强,被视为神童。他15岁中解元(举子第一名),31岁(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中进士,次年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由编修迁右中允,充皇长子讲官,又擢为庶子掌司经局,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追赠礼部右侍郎。卒于官位。
黄辉的诗和书法都很有名,他的诗清新轻俊,自舒性灵,状景抒情,真切动人,与公安派的主将陶望周齐名。他的书法 “布局疏朗,行气脱落,韵致潇洒,墨法圆润”。与当时的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故人们称誉他 “诗书双绝”。今人诗赞黄辉:“从今诗苑书坛史,记下东坡第二人”。他的遗著有《铁庵集》、《平倩逸稿》、《怡春堂集》、《慎轩文集》等。
黄辉的书法传世的不多,却件件都堪称精品。据说,寻常人家要是能得到一张黄辉所写的墨宝,就能够消灾避邪,水火不惧(黄家沟至今未遭受过水灾、火灾)。他的作品以行、草见长,韵致潇洒,笔墨圆润,还曾被神宗皇帝御封为“仙笔”呢!据传,一次过春节的时候,神宗皇帝大宴群臣,席后,在朝臣的簇拥下,到皇宫外观赏梅花。为了助兴,他让黄辉写一幅“天下太平”的匾额挂上宫门。挂好后,醉意朦胧的君臣们这才发现,“太”字下边竟少了一点儿。神宗正要询问,黄辉却不慌不忙,将毛笔饱蘸浓墨,用力地向匾额掷去,毛笔恰好在“大”字的下边儿添成了一点。“好!好!”一时间,众大臣连声叫绝,神宗皇帝也大为赞叹,高兴地说道:“黄爱卿啊黄爱卿,你可真是我大明朝的仙笔啊!”
黄辉的诗文,直追"公安派" 的名家袁宏道,被人们争相传阅。因此,黄辉存世的诗作不多,《沔县武侯祠》为其中的一首。诗云:“丞相棠阴此地偏,几人挥泪定军前?千秋信史犹生气, 六尺寒碑自暝烟。栈阁经残流马路,干戈愁绝卧龙年。杂耕呕血成何事, 重为英雄一慨然”。这首七律, 典重淳雅,真切地反映了黄辉对蜀相孔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慨叹和由衷的敬仰之情。他学识渊博,文德兼备,曾经长期担任大明朝光宗皇帝的老师。
在老家西充,留下了很多关于黄辉的故事,大都与南充西山有关。
据传,黄辉生下后并不像其他的婴儿大声啼哭,而且到三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都以为是个呆儿,便让仆人背出去扔到荒郊野岭。途中,仆从累了,就靠在西山脚下的沟边儿歇脚。这时,河沟里一只青蛙四脚朝天地浮出水面,小黄辉突然用小手一指:“看!看!这是个出字呢。”听到黄辉开口说话,仆人大为惊异,马上将他又背了回去。黄辉的父亲黄子元听了仆人绘声绘色的讲述,暗自称奇,于是让身边的师爷教他读书识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后来,又把他送到了陈以勤所办的金泉书院,继续习读诗文。
明嘉靖十九年,父亲黄子元出任湖广御史。有一次,少年黄辉前往探父,见黄子元正在审案,就随手把父亲所写的《策论》拿过来细细翻看。等到父亲案毕退堂,他便高声地背颂起文章中间的段落,并阐述了其中大意。当时,在场的幕僚们惊奇不己,称他是“少年神童”。他虽然聪明过人,但却谦逊勤学,他随任瀚勤学苦读,终得任公真传。
黄辉任皇长子常洛的侍读后,倾尽了全部心血,辅其成才。皇长子取得立储斗争的胜利后,黄辉却急流勇退,告病还乡,回到了南充的灵山与秀水之间。
回乡后,黄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栖霞山中找寻任瀚坟莹,并拿出俸禄,为老师培修墓基,并凭吊了任瀚在山中面壁的石屋,并在洞口上方恭恭敬敬地题写了“飞仙洞”三个遒劲的大字。 黄辉所题的墨宝,虽历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清晰可辩。如今,不少的游客踏青西山,都要在“飞仙洞”前,瞻仰一代显示留下的墨宝,向孩子讲述黄辉尊师的故事。
黄辉在西充扶君的老家——黄家沟又被称为“翰林湾”,修建有七座祠堂,被当地人称为“黑漆朝门”,七道朝门每隔七米一道,气势恢宏,令人敬畏,堂上木匾书“父子承恩” 四字及黄子元、黄辉、黄炜(黄辉四弟)职名,每座朝门都挂有一道金匾,据当地人讲,朝廷还给黄家沟人赐了一道“无死牌”,意思是黄姓人在当时如果跟人闹纠争,打死人都不用偿命,直到后来,附近村庄的人在吵架时都会说“你歪(厉害),你有黄家人歪没嘛?赐了‘无死牌的’”?
现今,黄氏子孙仍然将祖先的部分匾额保存,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挂在祠堂中梁之上奉为神灵。据说这些匾额可以驱邪、可以防水、火。相传民国时期,嘉陵江涨大水,淹没了很多农田、房屋,黄家沟人抬了一道大匾摔进大河,水便慢慢消退了。还有一次,黄家沟起火,火势蔓延到祠堂就自己熄灭了。
现今留存下来的匾额也不多了:其中一道约长150cm、高60cm,上书鎏金大字:钦命提督四川通省学正翰林院编修廖赓谟 簪缨世胄 康熙五十四年
另一道约长150cm、高50cm,鎏金大字写着:勒授王府长史赠翰林院渝德河涧府太守山东按察使司黄子元 父子承恩 右边是:赐进士弟翰林院庶吉事 钦命 左边写着:赐进士弟内阁主事兵部武选司 钦命
还有一道“天下太平”匾额,不知是否是为皇帝所书的那一道,无从考究。其余的匾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