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打幺台 在川北西充农村,自古就有过早、打幺台的传统待客习惯,无论富户还是穷人,家有来客,过早、打幺台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农村的一日三餐都普遍较晚,早饭通常在上午9点钟左右,午饭一般在下午2~3点钟间,晚饭则在晚上9点钟前后。清晨,主人考虑到客人一夜醒来,肯定腹中饥饿,难坚持到早饭时间,于是在天刚亮时,便为客人准备了一碗小吃,称之过早。内容根据家庭情况,好一点的一般是一碗醪糟鸡蛋,鸡蛋通常是3个。次一点的则是一碗油挂面或者醪糟汤圆,也有醪糟米豆腐颗粒。
中午12点过,主人又开始为客人准备幺台,幺台花样较多,臊子面较普遍,过去臊子面的原料一般是腊肉和米豆腐,臊子放在面下边,臊子越多,表示主人对客人越热情厚道。如果家里没有腊肉、米豆腐,主人就为客人准备煎蛋面,或者热凉粉。一般说来,过早与打幺台的内容不一样,应有所变化。主人家如果与左邻右舍关系很好,客人来后,邻居会争相请客人打幺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城里人不再兴过早打幺台,但在农村,却传统不改,仍较普遍。 西充腊肉火锅 “喜逢嘉客火锅烧,也喜鸡豚味最饶;借问平日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这首《竹技诗》,是1862年(同治元年),西充训导刘洪典赞美西充人民勤苦好客,所作的八首《竹技词》的第一首。开头的两句,就是赞美西充的腊肉火锅。
西充的火锅和全国的火锅一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开始于黄帝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而又精于宋代,盛于清代。
西充的腊肉火锅,腊肉是其特点。西充的腊肉,别具一格,一是制作考究,可以久存不坏;二是色泽金黄,干爽结实;三是香气扑鼻,味美不腻。相传从汉至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般在“冬至”前后,即杀猪醃制。杀猪叫“杀过年猪”,醃制叫“醃过年腊肉”。腌制的方法,备猪肉十斤,用花盐一斤,花椒五钱,混合炒热,抹在当天所杀的猪肉上,装入瓦缸压紧,腌七至十天,中间翻腌一次,上下对调,然后取出,用温开水洗净,挂于通风之处,晾干即成。
西充腊肉,分“大刀”(重四斤左右)和“小刀”(重一斤左右)。大刀又叫“大块腊肉”,小刀又叫“小块腊肉”,特别讲究腊头蹄、腊尾肚、腊心舌、腊肝腰、腊背流、腊排骨、腊香肠,这些叫做“盘子菜”,主要用来待客佐酒。此外,还讲究腊大肠、腊边油、腊肘子、腊刀菜。腊大肠和腊边油,一般多是自己一家人吃,腊肘子和腊刀菜,一般多用于送人。在杀过年猪做这些的同时,还要做腊鸡、腊兔、腊鱼、腊牛肉和血皮、血糕等。
西充的腊肉火锅,就是用以上种种腊肉,加上新鲜蔬菜和适量的肉汤配合而成。因此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既可配整桌筵席,又可单独成席;既可饮酒当菜,又可吃饭当菜。在配整桌宴席上,有“四碗火锅”、“七碗火锅”和“九碗火锅”。四碗火锅,四菜是配菜,荤素各半,和火锅一道上席,七碗火锅和九碗火锅,火锅是和最后的四碗上席。单独火锅席,是地地道道的腊肉火锅席,多是招待至亲好友。火锅分三层:上层是腊香肠、腊心舌等“盘子菜”;中层是腊肉,以半肥半瘦为佳,一般每人三块,也有不分块数,截成“骨牌形”,要吃几块,各人自便。底层是新鲜蔬菜和活豆腐、血皮、粉皮等。三层均可兼吃,但一般是上层吃酒,中层和底层吃饭。无论是单独火锅、四碗火锅、七碗火锅还是九碗火锅,吃到后来,都是边吃吃边往火锅内添汤或把席上有的菜倾入火锅内煮,形成大杂烩,味尤鲜美。这时男女主人,也从厨房出来“劝饭”多谓:“有好客,没有好酒好菜,饭请吃饱。”宾主之情,此时达于高峰。这种风情,至今在广大城乡,多尤存在。
西充的腊肉火锅,与我国北方的“涮羊肉火锅”、南方的“三鲜火锅”以及东北的“白肉片火锅”、上海的“菊花生片火锅”、广东的“海味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广元的“牛羊肉火锅”,丰富了人类的烹饪内容和生活内容,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今天,西充的腊肉火锅,有集全国火锅大成的趋势,仅县城一地的大、小餐馆,就有西充饭店等近十家打出了“山城火锅”的招牌,把重庆的“毛肚火锅”与我国南北方火锅以及各种生片涮肉火锅,结成姊妹花,真是千姿百态,风味更佳。 蛴蟆节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嫩竹长,我和嫩竹一样长……”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这首童谣描述的是西充正月十四日夜孩子们摇嫩竹和送蛴蟆的风俗。按老一辈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川北一带春夏时节常闹“蛴蟆瘟”,大人小孩咳嗽不止,甚至咳得喉咙出血。祖辈们为了祈求平安就兴起了十四夜送蛴蟆这个习俗,年年如是,成了传统习俗。
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正月十四那天不仅是小年,还是孩子们的欢乐节日。早饭后,同院子的小伙伴相邀去竹林选竹子做蛴蟆灯。选竹得有讲究,专选不粗也不大的一年青嫩竹,好砍又好做灯,做的灯拿起也轻便。大家砍上几根竹,裁成四尺多长一截,做灯的那头要留节疤。材料备好后,各自忙着做灯了。先把留有节疤那头的竹节打破,再把打破的竹节小心地劈分成若干条,然后用剩下的竹子劈成轻薄的篾条,用它挽成像小碗那么大的竹圈拴牢,再把竹圈放进劈好的竹节里,让它把劈成条的竹节鼓起来,为了固定好它,从相对的两边用篾丝拴住,于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梭子型蛴蟆灯骨架便做好了。接着还要加工,用白纸从四周糊成灯笼,便于插蜡烛,还得在灯笼下部折去半截篾条,留下这个孔不用糊纸。最后从田边挖一小砣湿泥巴按在灯下端的节疤处,蛴蟆灯就做好了,只盼着天快黑了。
黄昏来临,同院的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奔向竹林,选定那长得又高又直的一年青竹子,双手抱竹摇了起来,边摇边齐声高唱:“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嫩竹长,我和嫩竹一样长!”
欢快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响荡竹林,自己的身子好像真的随着摇动嫩竹在刷刷上长,摇得更起劲了,唱得也更响亮了,引来一批不大不小的青年男女,他们也来凑热闹,加入了摇嫩竹的行列,大家一起边摇竹边唱童谣,高高的竹梢被大伙儿摇得簌簌有声,应和着童谣声,大家都沉浸在摇嫩竹唱童谣的快乐氛围里。
天终于完全黑了,大伙儿一声吆喝跑回家里,把备好的半截蜡烛插进灯座,划亮火柴小心翼翼地点燃蜡烛,灯一下亮了,散出红红的光,洒向周围。伙伴们吆喝着,举着明晃晃的蛴蟆灯,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奔向通往田沟的小路,霎那间,一条红彤彤的火龙蜿蜒在夜色里,大家边走边高兴地唱起来: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大家吼叫着,碰撞着,在“蛴蟆灯,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的吼叫声中,大伙纷纷把灯掷向路边的水田里,有掷得远的,有掷得近的,多数的灯掷出去斜斜地立在田水中,灯还亮着,有的立足不稳倒下了,灯也熄灭了。一时间,那片水田里远远近近,稀稀疏疏地立着红红的蛴蟆灯,星星点点地倒映在水田里,地面的灯光和水中的灯光交相辉映,点缀在田野里,成了一道美丽的独特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