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家》剧照
11月28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省歌”)创编出品的最新力作——舞剧《家》将在首届四川省艺术节中与观众见面。 据了解,早在10月底,省歌刚开通舞剧《家》成都首演的售票平台,仅一天时间,门票就被抢购得所剩无几。11月24日,省歌将率先开启舞剧《家》的全国巡演计划,首站便设在了剧中人物 “梅表姐”出嫁后生活的地方——酒都宜宾。据省歌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宜宾酒都剧场演出的门票也卖得相当火爆。
省歌为何选择成都籍作家巴金的名著《家》为蓝本创作最新力作?《家》改编成舞剧后又有哪些看点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提前为你打探。
被搬上舞台无数次的《家》为何又被舞剧“相中”?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说起“揽下”舞剧《家》这个“瓷器活儿”的原因,四川省知名编导、省歌艺术总监何川有自己的看法,“在当今的时代中解读和表达巴金先生的《家》,实际上是有着迫切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家》中的人物或孝顺如觉新,或进步如觉慧,或贤淑如瑞珏,或纯粹如鸣凤,都具有人格上的审美价值。”
在成都生活了几十年的何川对这个城市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期待通过舞剧《家》的呈现,将巴金先生所代表的成都文化进行弘扬。据透露,在剧中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习俗,还是服装饰物,观众都可以从中窥探到那个年代属于老成都的风貌。
而另一方面,舞剧《家》也对原著中反封建反礼教、追求自由平等的崇高价值观进行了一次具有审美理念和解读空间的诠释和彰显。“我希望通过这出剧让现今社会的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去重新理解这样的经典作品,受到感染和鼓舞,进而引发对追求生活幸福、国家富强的思考。”省歌董事长杨泽平则透露,为了能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家》进行编创,省歌还专门获得了巴金之女李小林改编授权。“我们希望能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时代背景下,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重新展现《家》的现实意义,弘扬法治精神,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时代性,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话剧、川剧、电影之后舞剧《家》如何出彩?
近年来,以《家》中人物形象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以舞剧的形式重新诠释这部经典作品,如何才能出彩?成了省歌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以前若干的艺术形式或多或少都与文字相关,但舞剧需要完全脱离了文字,依靠律动中的身体语汇创造审美意象,传递创作者的意旨。这不禁又增加了创作的难度。”舞剧《家》的编剧柒雅说,根据此前创作舞剧的经验,就思想表达、情节叙事和舞台呈现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脑力消耗,相比于话剧、川剧、京剧、电影、歌剧的创作,舞剧更多的规定性制约无疑使其戴着更为沉重的“镣铐”在跳舞。“话剧、川剧、电影的创作优势在叙事,而舞剧擅长的则是抒情”,柒雅以此为思路,并没有打算将原著的情节完整呈现,而是选择其中人物情感描写较为集中、细腻的部分来着墨。“整出剧共分为四幕,由两场婚礼和两场葬礼贯穿全剧,构成了每一场戏的大情境。但是婚礼和葬礼还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我想通过这种大悲和大喜的反差来展现出诸多抗争与矛盾,体现人性的翻滚和挣扎。”柒雅如是说道。
在舞剧《家》的排练现场笔者也看到,舞台上出现的很多道具和场景都有深层寓意的投射。剧中主要人物高老太爷的椅子就出现了多次,这椅子在剧中与高老太爷一起共同构成了封建家长制权威的象征,也是一种特定情境的限制。而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红白黑三色水袖则成为了特定的符号和力量,同时也为舞剧赋予了四川本土戏曲的色彩。柒雅介绍,“‘家’其实不光是他们生存的环境,还是所有人的枷锁。家中的每个人都在无形中受着家的桎梏和束缚,就是在这种追求自由的抗争中演绎出了爱与恨的悲剧。”
转载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