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载今日谈,文章说,眼下,一年一度的水利冬修工作正在很多地方开展,下乡时却听到老乡抱怨,农民反倒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局外人”。 水利基础设施关乎农业产出效益,是农民关心的大事情,但如今水利工程项目一般由政府出资,怎么修、怎么管都有专门部门负责,农民成了“局外人”, 搭不上手、使不上力。 由点及面不难发现,人民群众充当“局外人”的角色还不少见。比如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目的是美化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但工作做得多的还是保洁人员、城管工作者,检查评比时一阵忙,过后垃圾不入库还是不入库、群众随手扔的陋习还是普遍,共建共享难以实现;建设新农村、修建“村村通”道路,本是造福群众的好事,但因占地等引发的矛盾不少,甚至有阻工阻路现象,工作推行难度大等等,一边感叹基层工作不好干,另一边的群众还不“买账”,怎么破? 解决问题要找准症结,症结是什么呢?就是群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群众不认可或把群众当成了“局外人”,所做的工作,“局外人”又怎会“买账”呢,或是工作是为了群众,但方式方法不符合实际、不对路子,照样是“吃力不讨好”的。 找到了症结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说“人民政府为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不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都要在人民群众身上。上级部门在下达指令的时候要避免“拍脑袋”决策,多问“群众需不需要、认不认可、愿不愿意”的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才能让下级部门在执行的时候少些来自“局外人”的阻力;下级部门在执行指令的时候,也要多思考工作的方式方法,既然是为群众的事,就要以群众为主、拜群众为师,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阳光监督,充分发挥“局外人”的作用,工作才能得到“局外人”的拥护和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