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过去的商人都是比较厚道的,"无奸不商"是从"无尖不商"演变而来。 过去在交易中,多半是用斗为度量单位和器具,比如买一斗米,商人就会用斗盛满,再用木尺把斗口多出冒尖的米刮掉,当顾客付钱后,他又加上一点,让斗口冒点尖,算是优惠. 还有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 由于商人都是用这种给小甜头的方式来拉拢顾客,所以被称作"无尖不商",意思是不懂得让利者不算商人.后来,随着坑骗顾客的不厚道的商人增多,"无尖不商"就变成"无奸不商"了。 过去的“无尖不商”可以说是市场的行业规则,是一句市场经济的格言。后来商家都把“童叟无欺”的牌匾高高挂在柜台之上,这就是“无尖不商”含义的延伸。 每天我们都要购物,都要消费,购物中就难免遇到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难免上当受骗。于是,在愤懑之余,往往就会说“无奸不商”。无形中商人都被戴上“奸商”的帽子。 其实现在也有好些商家还是有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明码实价,公平交易,希望越来越多的商家能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让社会多一些“尖商”,少一些“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