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阿妈是客家人对母亲的称呼。
阿妈最不受我待见,她身体不好,却一天忙个不停。心中想钱,累多了,不小心生病,却多的钱都花出去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都要去尝试,象个年轻人。
做农活呢,争地做——自家的地做了,还抢人家好地做,甚至和人家吵架争地。没事了还给人家粉碎饲料、打豆腐。更不说其他帮忙杂活。
半年前,她竟然卖起豆腐来。
主要是养猪光用饲料也不好,就推豆腐,将余下的豆渣喂猪。于是就做一板二板二三十斤在村上卖。因为我们家在大路口。
前二三月,在原先二个肥猪的基础上,妹竟然再买了十个小猪。家里猪喂多了,豆腐也做得多一些,于是就拿到镇上卖,也好卖。
头一二周,妹妹妹夫将母亲做的豆腐拿到相邻的场镇去卖,七八十斤黄豆的豆腐,也还是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虽然场镇上已有三个人在卖豆腐。
于是妹她们在开茶馆之余,也卖起豆腐来。
一场能卖四五百,我也无法说不让阿妈她们做豆腐了。
二、为什么刚做豆腐就能做到和人家老做豆腐的经营者生意一样好呢?
就如妹夫傲骄地说:我家的豆腐,就是有豆腐味。
我问:什么是豆腐味。
就是豆腐锅巴和胆巴水的味道,他说。
确实,我也闻过,所言极是。
我总结了一下:柴火铁锅锅巴豆腐,最原始的风味;卤水胆巴豆腐,最原始的方法;压得紧的豆腐,最划算的买卖。我家的豆腐,压得紧,水分少。所以,人们喜欢。
其实如《舌尖》所说:那些远在外国的游子,兜兜转转,外国再好,老了都想回来。除了人情,还有那种从小就敏感的味道,家乡食物的芬芳,已深入骨髓。
而就是我们在县城买豆腐,我也听有人说:就是某家的豆腐好吃,有铁锅柴火熬出来的味道。
烧糊了的豆渣味,胆巴水的寡淡味,是很多人小时候就熟悉的味道。
而很多人都说,现在,莴笋、豌豆尖、黄瓜没得以前的香了,什么都不如以前的好吃了。
离开了原始的土壤,也许,有的东西都要变样。
其实,我也想到了,那些名酒的窑池,不是国宝么。那里面有微生物。而农村的铁锅上面的豆腐锅巴,也有人们回忆的芳香。
三、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推豆腐是以前的说法,以前的磨子是用手推的。是用石磨推出豆浆,再用纱布漏筛滤浆,再铁锅熬开,然后点卤水,压豆腐。
这段时间,妹妹或妹夫下午四五点就要从镇上回老家做豆腐,有时茶馆有人,回家晚点,晚上就要忙到十一二点。
因为是传统方法,产量大了,灶屋又施展不开。于是打浆、点卤、成型都是在外面院坝里。打浆后一桶桶提进去烧开,又提出来点卤成型。花费很多时间。
并且屋里屋外都湿滑得很。
冬天来了,那天妹妹说准备在院坝里搭个灶台。
阿妈说,天冷,没得在屋里灶台热和。
妹说:冷就给你搭个棚子。
四、昨天晚上我也去蓬安黎家店那家豆腐坊去看了下,人家也是夫妇二人,在城南城中市场销售,可能做得比我家多。
也是蒸汽加热。
用千斤顶压豆腐。
而这也没解决我心中的难题:如何能保证原味,又能制作方便。
头周末我们在家做豆腐时,我就说到人家都是用蒸汽贯入豆浆里加热。妹妹说那样就没有豆腐味了。因为农村的铁锅,有厚厚一层豆腐锅 巴,会产生一种味道。那种锅巴,如果用蒸汽,就没有了。
但是,农村的柴火也不够烧呀,一天晚上几十斤柴火,再大的山,也不够烧多久的。虽然现在到处都是柴草。
妹夫也把手机图片翻出来:要么这种机器,才9800,一体化,这边进黄豆,那边出豆腐。他还说前几天他看的还是三万多一台的豆腐机。
我不置可否。
于是他们就说直接把锅建外面,这样方便。
先就这样吧。
五、那些关于豆腐的故事
周恩来在法国卖豆腐:在法国时,一天,大家商讨勤工俭学,周恩来同志突然想起了在法国很少看到豆腐,这可是个冷门,于是他把想法提了出来。邓小平一听便立即赞同说:“好!那咱们就先试试看吧!”说完之后,他俩就和同学们一起开始做了起来,他们给豆腐店起了个“中华豆腐坊”的美名。于是,大家轮流摇起了磨杵,非常乐观,你说一个笑话。他哼一支小曲,显出一派生气。周恩来吟起了明人豆腐诗:“一轮磨上流琼液。”邓小平接着吟下句:“正沸汤中滚雪花。”大家听了拍手叫好。他们就这样以苦为乐,在愉快中渐渐地忘记了疲劳和辛苦。
豆腐制出后,推销又是个难题,法国人不习惯吃豆腐,也不了解它的吃法、特点和营养价值。于是周恩来和邓小平他俩又带头到餐馆酒店做起了豆腐菜来。一面炒菜,一面向食客介绍它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外国人特别讲究营养,经过介绍和品尝,吃过的客人个个啧啧称道。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们所做的豆腐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巴黎。到餐馆吃豆腐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中华豆腐”更是名震巴黎,一个小小的豆腐坊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和邓小平又想起了个办法,“限定时间,卖完为止。”就这样,做豆腐、卖豆腐。解决了勤工俭学的学费问题,也解决了共中旅欧支部的部分活动经费问题。
豆腐与做人:都说世间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的工艺很细致,必须浸泡大豆、磨豆浆、烧开浆水、点盐卤凝固、再上架子整形、用重物压实的几个程序。怕麻烦,肯定做不好豆腐。
“凡事要像磨豆腐。”这是做豆腐时悟到的道理:要磨出好的豆腐,原料选好,火候把握好,最重要还是要细磨。
清代林兰痴《豆腐》诗赞豆腐美味道:“莫将菽乳等闲赏,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唯曰白,胜过什锦佐羹汤。”连乾隆皇帝也写《豆腐》诗赞豆腐是“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事。”近代小说家徐卓呆更以豆腐明志,“为人之道,须如豆腐,方正洁白,可荤可素。”
六、豆腐诗一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罐浸未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垠。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豆腐诗二(清·胡济苍)
信知磨砺出精神,
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
一生知己属贫人。
豆腐诗三(元·张劭)
漉珠磨雪湿霏霏,
炼作琼浆起素衣。
出匣宁愁方璧碎,
忧羹常见
白云飞。
蔬盘惯杂同羊酪,
象箸难挑比髓肥。
却笑北平思食乳,
霜刀不切粉酥归。
豆腐诗四(清·姚兴泉)
桐城好,
豆腐十分娇。
打盏酱油姜汁拌,
秤斤虾米火锅熬,
人各两三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