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发现一篇有关龙门镇的文章,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让大家多了解了解我们龙门镇。
http://www.scnjnews.com/attachement/jpg/site2/20130217/4437e668fc2b128a6fda01.jpg 曾家大院一角 市中区沱江乡(旧称龙门镇),位于内江城西南沱江河畔。境内的大溪口海拔274米,为内江地势最低处。现存文献表明,这里曾设置过县级政权机构,即隋代的和义县故地。(注意:沱江乡于2015年9月底正式更名为龙门镇) 《旧唐书》载:荣州(今荣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置。武德八年(625年)“又割泸州之和义县来属”。在和义县下注:“汉安县地,隋置和义县。”唐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在所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和义县的历史沿革时说:“本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县大业十二年(616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僚,故以和义为名。” 当代史学家蒲孝荣考证,和义县治地在今内江市市中区沱江乡(旧称龙门镇)。龚煦春在所著《四川郡县志》中说:“和义县治今内江县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入威远县。治今威远县东北。”何时由威远县置入内江县,由于笔者手头史料缺乏,待考。其设县历史久远,已清楚无疑,有旧县治遗风,加之龙门镇处在黄金水道运输线上,至清代,这里十里八乡均以甘蔗及制糖为业,设镇管理龙门镇一带并强化糖税征收已迫在眉睫,清同治十年(1871年)版《内江县志》所记建置镇名时,龙门镇就位列内江五大古镇之中,与椑木、茂市、高梁、东兴并列。 如今,在龙门镇所属梁坝,还遗存了一座清代大型庄园式川南民居建筑,即占地13亩的曾家大院。该院由曾晓尧、曾荣久兄弟合建,修筑在用条石围砌约3米高的台基上,建筑正面宽约100米,正门上方屋顶采用大房檐、双坡屋的建筑形式,背山,四周翠竹环绕房周,形成一道绿色墙。院内布局简约,三横七纵,层次感强。这座从事甘蔗、糖业及副产品加工的建筑,是一座创造了内江糖业历史、书写过内江近代民族工业史的大院,颇有福建建筑遗风,24个天井和以天井共同组成的排水系统设计得很科学,每遇夏季暴雨袭院,大量雨水会顺着三层台基的落差排水,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干燥,也确保甘蔗制品和糖成品的安全。至今,这座因糖而修筑、集居家、糖及副产品加工、糖成品堆放于一体的曾家大院,仍不失修建时的风采,是内江糖业历史的见证实物,也是“甜城”内江的代表符号。 清至民国,内江糖业曾出现过“三里一糖房、五里一漏棚”的辉煌。曾家大院建造者的先祖曾达一从福建老家引进甘蔗新品种在内江龙门镇培育、种植,获得成功后,即大面积在周边地区及全沱江流域推广、普植,开启了内江以甘蔗及附属产品为城乡经济支柱的时期。极盛时,仅曾氏家族所开设的糖房就达100多家,还拥有“隆升”、“天德”、“利和”三大糖号,足可见曾氏家族对内江糖业的贡献。(李建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