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搬了家,自己又当了“棒棒”,简直把我这个非职业“棒棒”累坏了,病了几天,现在好了。我的新家在24层,从窗外望去,景色很美,所以我就把窗外的景色拍下来,放上网和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中那一座座整齐的高楼,大部分都是组屋。虽然不是处于中央商业区,但组屋区却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也可称之为“名片”。1960年代,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就是通过修建组屋,解决了新加坡人民的住房问题,因此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殖民地时期,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民族分别在牛车水、芽笼士乃、小印度等片区分居,各民族间缺乏交流和相互的认识,而且对新加坡没有认同感。1942-1945年,日寇侵略新加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军的临阵脱逃导致的。日寇投降后,新加坡人民意识到,靠英国殖民者这些外国人来防卫新加坡,是不可靠的。所以,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1950年代,新加坡努力争取自治,并在1959年建立的自治邦。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由于新加坡主张种族平等,而吉隆坡则主张优先照顾土著(马来人)、冷落华人和印度人,两地分歧层出不穷。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和了解,1950年至1964年在新加坡曾发生过不少罢工、烧车等群体性事件,严重阻碍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种族平等和谐的政策得到落实。为了消除种族分化的局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每座组屋里必须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使他们成为邻居,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四十余年来,可以说这个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新加坡已基本上没有了种族歧视。
由此可见,组屋区在新加坡人民的身份认同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还对一些旧组屋进行了翻新,并增加了组屋区的配套设施,其中包括游泳池、民众俱乐部/联络所、体育馆等等。这不仅节约了许多空间,还保证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像香港的住宅一样,非常拥挤、凌乱,让人看了心情压抑。
我发的照片中,除了组屋区,远处还有别墅区。由于新加坡寸土寸金,因此想要拥有一栋别墅,必须要挣很多钱才能买得起,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新加坡没有什么行政区划可言,基本上以每个地铁站为中心,形成了许多所谓的小镇,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大的组屋区。我的新家所在的“小镇”叫Ang Mo Kio(宏茂桥),图中地铁轨道通向的那个组屋区叫作Bishan(碧山;此碧山非彼璧山)。整个碧山原来都是坟场,后来在1980年代,因为土地资源紧缺,所以政府把碧山的坟墓都重新挖掘了,将死者遗骸火化后统一存入一个叫“碧山亭”存放骨灰的庙了。
宏茂桥还有一个工业园,主要有像Seagate这些电子企业。在宏茂桥和碧山交界处,还有一个地铁车厂,用来检修地铁车厢,而且通宵都灯火通明。
好了,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请大家欣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