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十三五” 四川建舞台艺术创作奖励专项资金
2015-11-30 17:48:34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
四川文化产业年均增速逾20% 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地位凸显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30日讯(记者 陈淋)刚刚结束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四川文化建设的发展,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表示, “十二五”时期,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进步指数全国第一,公共文化服务进步指数全国第三,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文艺作品获国家、省级各类奖项。涌现出一批舞台表演领军人物。巴蜀画派打造成果显著,美术馆、画院、画廊大量涌现,成为西部最大艺术原创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和重点文物保护考古工作成效显著,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体系和机制不断健全。
有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全省文化系统有艺术表演团体51个,艺术表演场所52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95个,公共图书馆19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4个,共有博物馆16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07处。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全年接待观众3797万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
展望“十三五”,四川将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坚持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振兴川剧,着力整合资源,创造平台,大力支持川剧教育事业,推出一批优秀川剧作品和川剧人才,同时要大力扶持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藏戏及皮影戏等特色地方戏剧种,树立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群众演出的“一团一场”硬件保障建设;坚持推进美术生产工作,要狠抓美术场馆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拓展美术奖及展览活动,搭建高水准平台,加强美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美术创作生产和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巴蜀画派”影响力;支持民族地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目。
文化“十二五” :
全省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十二五”以来,四川省直及各市州文艺院团共计新创和修改剧目70余台,新创和修改舞蹈、曲艺类节目200余个。数量和质量都逐年增加,并多次荣获国家级重大艺术类赛事奖项。全省美术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巴蜀画派影响日益增大。“振兴川剧”工程取得新一阶段成效。全省艺术创作生产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省文化厅坚持“三贴近”原则,引导全省各文艺院团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创作出如话剧《第29棵树》、《寻找菊美多吉》、《雪域忠魂》、《巴交龙布》、金钱板剧《车耀先》、川剧《咱们的牛校长》、《卧虎令》、《尘埃落定》、《还我河山》,舞剧《红军花》、《川茶铺子》,歌剧《彝红》,舞蹈《凤悲鸣》、《百花争妍》、《梨园芳华》,曲艺节目《情怀》、《麻将人生》,杂技《高椅》、《青花瓷》等广受欢迎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同时,支持改制院团“走赛场、闯市场”,充分运用发行量、票房收入、收视收听率和点击率等指标,引导改制院团在新的体制下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生产“既叫好又叫座”的《芙蓉国粹》《蜀戏天下》、《槐花几时开》等精品力作。
而在重大赛事活动和剧目创作中,省直各文艺院团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以优秀专家、人才为核心聚焦创作、经营、营销人才,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作团队和文艺表演团体。2011年以来,我省先后有10多台优秀川剧剧目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大奖。鼓励全省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提高原创作品生产能力。依托四川深厚地域文化,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富于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郑晓幸表示,“十二五”以来,四川作为西部文化产业高地的地位日益突显,全省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的经济份额不断扩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绩显著,各类文化产品丰富、要素市场繁荣,文化产业品牌项目优势突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川文化走出去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取得新突破。
规划“十三五”:
建立舞台艺术创作奖励专项资金 支持打造地域特色剧目
为在“十三五”更好推进艺术创作生产发展,全面做好“十三五”艺术创作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完成,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四川将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对艺术创作的投入,设立繁荣艺术创作专项基金,争取社会资金支持艺术创作。要做好成本核算、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工作,根据不同艺术门类和作品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投入方式,细化投入出处,要按项目、按演出拨补贴;在资助范围上,对各种体制的艺术院团一视同仁,为艺术创作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也要坚持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振兴川剧,着力整合资源,创造平台,大力支持川剧教育事业,推出一批优秀川剧作品和川剧人才;同时要大力扶持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藏戏及皮影戏等特色地方戏剧种,树立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目前全省县级专业院团(川剧团)的创作和演出能力下滑,传承和弘扬保护地方戏曲的担当意识减弱。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坚持综合运用资金支持、文艺评奖、舆论引导等手段,激活艺术创作生产力与创造力。不断改进艺术评奖,强化优秀作品的激励作用。要定期对我省获得重大文化创新成果、重大艺术奖项的文艺人才和长期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同时,搭建多种多样的文艺平台,拓展“弱势艺术”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建立舞台艺术创作奖励专项资金。
并且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扶持力度。完善院团内部机制,在政策支持上实现突破。目前我省文艺院团已全面完成转制工作,要着实推动已转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发展治理结构法人,对改制后的企业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实施全员聘用、评聘分开的原则,做到人才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合理拉开收入距离,逐步建立重实际,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着实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搭建公平竞争平台,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增强转制文艺院团的发展实力和活力。同时,大力发展民营艺术院团,对国有艺术院团和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在政策上要一视同仁,在投入支持上等值等量。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群众演出的“一团一场”硬件保障建设。力争建立一批高水准与大众化并存、设施齐备的演展生产基地。21个市州和50个扩权试点县要逐步建起功能较合理、设施较配套、符合舞台标准的综合性剧场,努力将市、县级剧场建成当地的政治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演艺中心,作为当地艺术创作生产、群众日常文化消费、普及艺术实践与演出的主要场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坚持推进美术生产工作,要狠抓美术场馆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拓展美术奖及展览活动,搭建高水准平台,加强美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美术创作生产和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巴蜀画派”影响力。
支持民族地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目。如关于“十二五”规划中未涉及到但又作为省重点项目推进的项目,我们要在“十三五”中给予支持并关注其创作情况,此项工作需要纳入事业的整体推进一并进行。如甘孜州的《稻城亚丁》、《康定情歌》,阿坝州的《羌魂》等。
|